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审计人员充分了解被审单位信息的基础上,分析风险的大小,进而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文章以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应在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完善制度建设、审计技术与手段创新、注重后续审计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高校;风险;审计;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它通过识别和评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出多样化的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也成为腐败案件的多发区,使高校内审责任和风险日益突出。因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风险意识
当前,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内部审计把审计监督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面临着更新知识的需要,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而且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还需要掌握工程专业的审计人才,同时还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相关软件的应用。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理论知识单一,往往只懂财务或审计方面的知识,缺乏具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这些都影响了审计评价的真实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为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必须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确保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应重视法律、风险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因此,合格的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严格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这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对策。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注重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