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探讨(2)
2016-04-20 01:06
导读:(5)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治理要求,因此它作为评价经营治理者的一项指标。以所有者权益价值为依据,运
(5)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治理要求,因此它作为评价经营治理者的一项指标。以所有者权益价值为依据,运用资产收益率、总本钱用度率等指标,对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进行审计,以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6)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主要审查离任负责人在职期间所作重大经营决策是否正确。是否有经济效益,是否存在重大经营决策失误。通过审计评价离任负责人的领导水平、分析预见能力。
(7)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确认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是评价领导人任期经营业绩的条件和基础。审计时,主要审查确认资产、负债的真实性、正当性和效益性,看账务是否相符,债权、债务的发生和偿还增减变动是否真实、正当,有无纠纷和遗留题目,任职期间新增债权、债务是否正常。
(8)负责人离任时工作移交题目。单位负责人离任时必须办理移交手续,以利于单位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避免因工作中断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也有利于分清前后任的责任。 1.3 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的方法
(1)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是指审计职员定期或不定期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它能够直接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评价其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同时可以直接查访有关的人和事,较易发现题目,找出隐患,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查出的错误和弊端,提出
整改方案和措施。但现场审计在时间上是滞后的,在形式上是不连续的,在对象上是单一的、独立的。同时受审计人数和审计本钱的制约,监视的范围和频率也有很大局限性。而开展非现场审计能够弥补现场审计在监视范围和频度上的不足,使审计监视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实施现场审计之前,先通过非现场审计所把握的资料,对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进行事先的了解和分析,将有助于进步现场审计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因此,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结合,能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离任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它不能对企业经营过程发生的题目及时进行监视,不能有效防止因决策失误或治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只能做事后评价。任中审计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进行全程监控,及时查找经营过程存在的题目,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并提出改进意见,减少损失;增强领导干部审计的工作量,缩短离任审计时间,进步离任审计的时效性。因此,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应结合进行。
(3)审计与鉴证相结合。在监视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营业绩的同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盈亏、财务治理状况进行鉴证。
(4)帐内审计与账外审计相结合。审计前首先听取离任者
述职报告,听取被审计单位有关职员对离任者在职期间工作先容。了解离任者在职期间单位取得的经营业绩,存在的题目,确定审计重点。要做到账内账外一起查。并以外调、函调、询问等形式,将查账与调查结合起来。对重大题目和疑点较多的题目,要仔细查证,并取得确凿的证据。同时还应分析产生题目的原因,分清离任者应承担的责任。
2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仍存在的一些题目
(1)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依据不够充分。当前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专门的国家立法,该项工作的开展在各地还属于各自为政状态。依据的只是地方规章制度。严格来说,并不具法律效力。因此,当前开展的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仍处于审计法规依据不充分的状况,执法力度显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2)审计主体不明确,审计客体不清楚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缺乏同一的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在各地开展离任经济审计时,对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有不同的规定。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3)审计方法不科学的现象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把审计范围定得过宽,面面俱到,这样不仅没有突出离任审计的重点,而且影响审计工作质量,轻易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由于领导干部任期一般都在数年以上,审计部分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次性对几年来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及基建项目等各项内容实行全方位审计的难度较大,审计工作质量很难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