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4)
2016-06-14 01:01
导读:(五)重视审计自身代理题目,完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 在审计关系中,审计人与委托人之间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同样存在着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代
(五)重视审计自身代理题目,完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 在审计关系中,审计人与委托人之间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同样存在着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题目。中国和美国都曾经揭露出很多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串通或默认客户进行舞弊的事件,说明社会审计中确实存在着委托—代理题目,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加以解决。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串谋寻求私利的可能性不仅存在于社会审计,而且也存在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同样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加以控制。注册会计师责任的界定,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同行互查,国家审计机关的交叉审计,审计师的各种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职业界制定的质量控制要求,对于防止串谋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同样的契约经济学原理,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基础是信息表露。审计收费(资源耗费)、审计规范、重大审计决策、审计质量检查结果等,都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予以公然。早在十几年前,加拿大国家审计机关就主动聘请社会审计组织对其工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公诸于众。发达国家审计发展的证实,只有建立起有效防止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串谋的机制,才能使社会对审计的公信力具有信心,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我国的情况看,有关审计人的信息表露不足,加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审计质量的外部约束力度较差。注重建立在审计人信息更充分表露基础上的社会评价与选择机制,应是进一步完善审计制度的方向和重要。
三、结论 “受托经济责任论”夸大了审计在促进国家和企业责任式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审计制度的初步形成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依据该理论指导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存在着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缺陷。现代契约理论研究的成果,开拓了审计研究的视野,使我们可以更地熟悉审计发展的,更全面和客观地考虑我国审计制度的建设题目。当然,如何契约经济学理论指导审计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深进的研究。例如,审计作为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和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职业,解决有关的信息不对称题目,信息表露的内容、方式、范围等如何确定,需要专题研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解决方案。另外,审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受到所处环境的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影响,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审计理论研究应该博采众长,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主要: 1、詹森和梅克林:企业理论:《治理行为、代理本钱与所有权结构》,原载《经济学杂志》(1976年10月),中文原载陈郁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局1998年版。 2、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著《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李凤圣主译,1999年版。 3、 Wilson,R.(1969)StructureofIncentivesforDecentral izationUnderUncertainty.InLaDecision,Paris:EditionsduCentreNationaldeRechercheScientifique 4、 Ross,S.(1973)TheEconomicTheoryofAgency:thePrincipal sProblem……AmericanEconomicReview63,p.134~149 5、 DavidFlint,PhilosophyandPrinciplesofAuditing:AnIntro duction,MacmillanEducationLtd.,1988 6 、CommitteeonBasicAuditingConcepts,AStatementofBasicAuditingConcepts,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1973 7 、MichaelShererandDavidKent,AuditingandAccountabili ty,PitmanBooksLtd.,1983 8 、张维迎,《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意义》,载《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9、 张春霖,《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分析及其应用中的题目》,载《经济研究》1995年第8期 10、 张立民著,《论国家审计—目标导向分析》,中国审计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