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4)
2016-11-12 01:06
导读:审计人员对管理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定性指标来进行。概括讲,这类定性指标就是被审计者制定与遵循的有关业务规范情况。管理过程的业务规范包括管理
审计人员对管理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定性指标来进行。概括讲,这类定性指标就是被审计者制定与遵循的有关业务规范情况。管理过程的业务规范包括管理过程原则与概念、管理过程操作指南和管理过程操作规范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整体管理过程和子系统管理过程的概念结构体系。管理过程基本原则和概念结构的主要功能是指导管理过程指南的建立。因为管理过程的原则与概念是管理的基本要素,正如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在会计规范体系中的作用一样,它们保证了管理过程的原则和概念涵义的统一。虽然财务管理有不同学派,各自具有不同理念和思想,但其基本原则和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审计人员应考核与评价被审计者对其界定与遵循情况。第二层次是管理过程基本规则。管理过程操作指南是以管理过程原则和基本概念结构为基础的。应该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一套规范管理过程的基本程序、方法与要求等,包括整体管理过程、子系统管理过程以及具体岗位管理过程的规则。它应既反映行业特点,又体现管理过程原则和概念要求。审计人员应考核与评价被审计者对其制定与遵循情况。第三层次是管理过程的操作指南。管理过程的操作指南是以管理过程的基本规则为基础,结合企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规范管理过程的具体操作办法,它既体现了过程管理规则的要求,又结合了企业管理的内容与特点,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审计人员应考核与评价被审计者对其制定与执行情况。上述三个层次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层次结构,上一层次内容统帅下一层次内容;同时,下一层次内容又要体现上一层次内容的基本要求。
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过程审计评价时,首先要评价管理过程是否符合管理过程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再评价管理过程的基本规则以及具体操作规范是否得到遵循;然后再对企业管理过程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即对被审计单位各管理过程是否符合管理过程标准发表意见。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为了正确评价管理过程符合规范的程度,可以进行优劣等级判断,可以采取先明细、后综合的方法,即先对管理过程操作指南中的各明细要素进行调查取证和分析研究,判断得出有关具体指标的“优”、“良”、“中”、“差”和“无”等级,其中前四个等级分别表示对一项明细指标值的界定,“无”则表示企业对于该项具体指标未做任何工作。这五个等级可对应5、4、3、2、0五个分值,各个指标的平均值即是综合指标值,这一结果即是对某管理过程进行审计的具体评价结论。
综上所述,结果层面的管理审计评价指标与过程层面的管理审计评价指标相互联系与制约,共同构成管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运用结果层面上的评价指标评价企业管理结果,还要运用过程层面上的评价指标评价企业的管理过程,以综合评价企业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与经济性。●
【参考文献】
[1] 祁怀锦. 论国有企业管理审计. 审计研究, 2001年第2期.
[2] 陈良华,石盈. 管理审计模式发展与管理制度变迁. 审计研究, 2003年第5期.
[3] 杨诚. 平衡计分卡与高校绩效管理创新. 会计之友, 2007年第1期(上).
[4] 徐瑞康,等译. 绩效审计.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
[5] 邢俊芳. 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6] 蔡春, 刘学华,等.绩效审计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