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效益审计及其在现阶段的实施

2016-12-25 01:13
导读:审计论文毕业论文,浅谈效益审计及其在现阶段的实施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一 审计的法理
一 审计的法理  人民为了治理而建立国家,同时产生向国家纳税的义务,又产生监视国家治理使用税费的权利。当人民作为国家的纳税人,用一只手义务地将税费交给国家,人民就有权利用另一只手监视国家使用税费,这只监视之手就是国家审计。国家审计的一切和实践都应从这里开始。  从法理的角度看,国家审计的定义应该为:由国家确认的,向纳税人负责的,审查国家本钱核算和国家实现公共财政效能的国家监视。国家审计运用法律确认的审计权对国家治理和使用税费情况实行监视,对纳税人负责;法律是确认和执行人民的权利义务、国家的权力职责、国家审计的监视和责任的载体和准则。法律一旦确认国家审计具有向人民负责的责任,国家审计就获得了独立监视国家其他权力的权力(权利)。简言之,国家审计权力来自人民监视国家的权利,来自国家向人民负责的职责,体现为法律的确认和实施。可见,国家审计既是一种国家监视,又是一种法律监视,从根本上说,则是一种人民监视。  国家审计的核心价值有三个:责任、正义、真实。这三个核心价值支撑着国家审计的价值体系,表现为审计崇尚客观公正,构成审计意识的主要,体现审计意识与法律意识之间的质的联系。其中的责任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家资源的所有者负责,并对审计活动自担后果和他担后果。自担后果,是说国家审计职员、机构的审计行为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应自己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可能是道义责任、行政责任,也可能是法律责任,更具体可分为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他担后果,是说治理、使用国家资源因失误或错误以及效益等方面应承担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国家审计对这种后果予以追究,回责于人或单位,这里所说的效益方面就是国家审计中的效益审计。  二 效益审计的概念及其  1 效益审计的定义和内容  全范围的国家审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所谓财务收支审计,就是对财务的真实性进行审计,以检查财务行为是否正当合规。对于效益审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有关审计学术和教科书中的概念并不同一。本文采纳世界审计组织的定义,即效益审计是对政府事业、项目、组织高效率、有成果地开展运作的程度进行独立评价或检查,这种评价或检查需要对性进行考虑。由此可见,效益审计关注的是对经济性、效任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一般覆盖以下内容:  ●根据健全的治理原则和实物以及治理政策对治理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计;  ●对使用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的效率进行审计,包括对信息系统、效益衡量指标和监测安排以及被审计单位为纠正已发现缺陷而采取的程序的检查;  ●联系被审计单位目标的实现情况对被审计单位业绩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联系期看效果对被审计单位活动的实际进行审计。  2 效益审计的使命及目标  所有的政府项目或事业以及它们产生的大多数工作过程可以在理论上通过一个公式得到,该公式所描述的是如何通过某种手段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以实现具体的目标,这就是投进——产出模式。该模式假设了以下流程:  事业─—投进─—行动生产─—产出─—成果  产出可以被视作投进和为实现具体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的综合结果。在理论上,效益审计应该可以对模式中所有的内容和关系进行检查,但最左边的内容除外。如下所述,经济性、效任性和效果性等概念也与模式有关。经济性与资源有关,效任性与生产和输出有关,而效果性则与成果有关。一般说来,效益审计为公关措施的执行和后果提供相关的信息,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道性、可行性,终极进步经济效益。他以立法机构的决定和意图为依据,并可以在整个公共部分开展,即对中心政府、地方政府和国营机构都可以开展效益审计。  国家审计机关一般希看通过效益审计实现以下目标中的一个或几个:  ●为立法机构提供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执行有关政策进行独立审计检查服务,或履行这种独立审查的权力,包括对执行政府项目所使用手段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的检查;  ●确定并分析显示政府项目在经济性、效任性和效果性方面存在的迹象,或者业绩似乎较差的领域,以便帮助被审计单位或政府部分整体改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  ●对项目有意地、无意地、直接地、间接的影响进行报告并对既定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为什么没有得到实现的情况进行报告。  3 效益审计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到8世纪,我国的西周就出现了国家审计行为的雏形。据《周礼》记载,当时设有“宰夫”的官职,专门对财产经管者和地方官员进行监视,直接向周王报告。内容包括“对足用、长财、善物者,请奖;对失财、用物辟名者,处官刑。”也就是说,对财产和资源充分利用,使其得以增长和良好的治理,请求给予奖励;由于治理不当导致财物流失,或挪用财物者,应受到规定的惩罚。由此可见,宰夫监视的内容一是财政收支和政府帐目,二是资源、财物的经营、治理和使用绩效。因此可以将宰夫看作是我国早期对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价。  政府效益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欧美一些国家经历战争创伤,百废待兴,财政税收和支出的规模大量膨胀,广大纳税人及其代表要求对支出的效果进行评价。美国学者理查德﹒E﹒布朗等提出:“公众及他们的代表公务官员,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获得了简单易懂的信息,需要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及使用结果得到答案,效益审计正是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应运而生的。”实际上,从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审计总署就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对联邦政府支出的综合审计,检查政府机关的财务治理和内部控制,关注政府运作的经济性和效益。以后,美国审计总署进一步扩大了工作范围,可以说现在美国审计总署90%以上的审计工作是效益审计,而直接涉及到财务报表方面的内容很少。1986年4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发表《关于绩效审计、公营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正式要求各国审计机关开展政府效益审计。  在2003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规划》中,把“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进步财政资金的治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作为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来抓,同时在审计和方式上坚持“两个并重”明确夸大“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正当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进效益审计气力占整个审计气力的一半左右。”这一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审计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 
上一篇: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