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政府效益审计必要性和对策的新思维(3)
2017-01-25 01:02
导读:(四)完善和制定与政府效益审计相关的法规 我们要避免先自由发展、然后再往规范的老路,适时做好效益审计的有关立法工作,明确效益审计的法律地
(四)完善和制定与政府效益审计相关的法规 我们要避免先自由发展、然后再往规范的老路,适时做好效益审计的有关立法工作,明确效益审计的法律地位,使效益审计有必要的法律保障。另外,要抓紧制定效益审计的有关规范,以明确效益审计准则、效益审计质量控制办法、效益审计结果公告办法,从而保证效益审计规范有序进行。
(五)加强对效益审计技术的和开发力度 要在鉴戒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开发出一套实用的效益审计技术方法,加强对先进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目前,要加强“金审”工程即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强计算机开发应用方面的投进,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效益审计。
(六)制订科学的政府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不同部分和单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差别很大。 各级审计机关应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按项目分属的不同行业和财政资金的不同用途,采取以相似性进行回类的办法,逐步探索和完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为效益审计的顺利进行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状,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标准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主管部分有关规定。定量标准应包括政府预算、计划的各项指标,各项业务规范和经济技术指标。
2.效益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 不同利益主体对效益和公平各有偏好,因此,在评价政府效益时,应坚持独立性原则,不能偏于一方,力图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3.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长期效益往往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政府工作政绩,而短期效益政绩明显,但多要通过一些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体现。制订效益指标评价体系时要在兼顾考虑两者的同时尽量使短期效益服从长期效益,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制订效益指标评价体系时不仅要关注投资本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且要关注投资对地区经济、就业、环保等各方面的,更关注投资的社会效益。
(七)不断经验,加强对效益审计的研究 政府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在我国仍很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效益审计的实践的一个突出。没有科学的效益审计理论,也就没有科学的效益审计实践。为了更好地开展效益审计,必须加强对政府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目前,要加强对如下题目的探讨:效益审计的手段、开展效益审计的制约因素、实施效益审计的程序与方法、审计环境对效益审计的影响、效益审计的规范化建设、效益审计的对象、职能、范围等。
(八)深化我国政府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和审计体制的改革,从深层次上解决效益审计存在的题目 要想从深层次上解决我国效益审计面临的困难,推动效益审计的开展,跟上国际审计界绩效审计发展的步伐,必须从我国的政府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和审计体制等多方面进行彻底改革,这方面难度很大,但不做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题目。
1.深化我国政府体制改革 深化我国政府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政府部分人浮于事、投资大却效率低下的状况,以利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经济,促进政府审计由纯粹的监视机制向完善的公然财产激励约束机制转变。从而全面解决制约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深层次题目。
2.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巩固和完善各项财政改革成果 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要求政府职能转变为提供公***品,创造公平、公正、透明、同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促进公然与效率;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治理,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和部分预算治理制度,为效益审计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审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