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比较研究(3)
2017-02-13 01:07
导读:2、独立性与客观性。 我国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职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
2、独立性与客观性。
我国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职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组织应该具备独立性。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的范围、实施业务和提交结果方面不受任何干扰。客观性是指审计职员的客观性,即内部审计师应该有公正的、中庸之道的态度,并避免利害冲突。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中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内部审计活动应独立开展,并且内部审计师在工作时应保持客观。内部审计师在他们能自由、客观地进行工作时是独立的。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做出公正、无偏的判定,这对业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独立性要通过组织的地位和客观性来实现。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还规定,首席审计执行官应直接向组织内的高层职员报告,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内部审计师应该取得治理高层和董事会的支持,这样他们才能取得业务客户的配合,并且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开展工作。首席审计执行官应向组织内有足够权限的职员负责,促进独立性并确保广泛的业务范围、对业务沟通的恰当考虑以及对业务建议的适当行动。假如独立或客观性实质上受到损害或看起来受到了损害,应将损害的细节向有关方表露。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1130.A1-要求内部审计职员在评估自己以前负责的具体业务时,应该回避。假如某位审计职员为自己在以前年度中负责的活动提供了确认服务,可以假定客观性受损。内部审计师不应该承担经营责任。假如组织治理高层指示内部审计师开展非审计工作,他们必须明白,内部审计师不是在以内部审计师的身份开展此类工作。而且,当内部审计师对他们在上一年度负责的或管辖的经营活动进行确认检查时,其客观性就受到了损害。在沟通审计业务结果时,应该考虑这种损害。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3、熟练性和应有的职业审慎。
关于内部审计职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我国的基本准则提出:内部审计职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来保持和进步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职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我国基本准则中也提到应有的职业关注,即内部审计职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而我国内部审计职员职业道德规范对应有的职业关注是这样规定的:内部审计职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公道使用职业判定。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是指内部审计职员在进行审计业务时应具备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并保持应有的慎重态度。
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对熟练性和应有的职业审慎解释是:内部审计职员应该拥有知识、技能和其它必须的能力以履行自己的责任。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1210熟练性是指:内部审计师应具备履行其职责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的胜任能力。内部审计活动应在总体上具备或获取履行其职责的知识、技能和其他的胜任能力。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实务公告1220-1:应有的职业审慎性规定:①应有的职业审慎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具备谨慎态度和技能,人们期看具有公道地谨慎且有能力的内部审计师在相同或类似情形下都能达到上述要求。因此,应有的职业审慎性应该适合于正开展的复杂业务。在行使应有的职业审慎性时,内部审计师应警惕故意做错事、发生差错和遗漏、无效率、浪费、工作无效和利益冲突等情况的可能性,还应该警惕最可能发生违规的情形和活动。此外,他们应该识别控制不够充分的领域,并提出促使遵守可接受程序和实务的改进建议。②应有的职业审慎性意味着公道的谨慎和能力,而不是永不出错或永不出现***工作表现。应有的职业审慎性要求审计师在公道程度上开展检查和核证工作,但不要求对所有交易进行具体检查。相应地,内部审计师不可能尽对保证组织不存在违规或违游记为。此外,无论何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师都应该考虑存在重大违规或分歧规情形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