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究(2)
2017-03-15 01:02
导读:笔者以为,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审计本质、一般规律或基本原理,探求能揭示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笔者以为,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审计本质、一般规律或基本原理,探求能揭示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水平决定着审计理论体系的水平。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审计实践的一般过程和审计熟悉的一般,而不是具体的审计实践和特殊的过程。前者指的是审计实践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审计目标,运用审计实践手段作用于客体的一般活动过程;审计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指审计研究职员发挥自觉能动性,正确反映审计实践的一般主观手段,审计熟悉或研究方法不仅作为熟悉的工具或手段,而且还作为审计基础理论的认知对象。
第二,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熟悉审计实践和从一般意义上组织审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审计实践要素的基本性题目。前者是“怎样熟悉”的题目,后者是“熟悉什么”的题目。通过题目的解决,揭示审计实践的普遍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第三,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功能的长远性和战略性。审计基础理论研究的某项重大突破,经常给整个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大的变革。例如,“受托责任审计论”这一审计基础理论观点的提出,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加快审计理论建设推动审计实践的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应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叫。审计基础理论研究答应多种意见并存和发展,并不急于对某些理论观点作出终结评价,或者说不急于下定论。很多题目越争才能越明,只有争论才能发展、进步和完善。
审计实践是实践的主体按照一定的实践目标,运用一定的实践手段作用于实践客体的活动。审计实践的一般理论是由七个要素构成,这七个要素是审计实践的环境、审计实践的动因与本质、审计实践的目标、审计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审计实践的程序和方法、审计实践的规范和审计实践的治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审计环境理论
审计动因和本质理论
审计目标理论
审计主客体理论
审计程序和方法理论
审计规范理论
审计治理理论
审计基础理论体系
审计环境理论主要研究审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所处的环境因素及其关系,如环境、经济环境、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
审计动因和本质理论主要研究审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审计概念和本质,审计职能、任务和作用等有关理论题目。
审计目标理论主要研究审计目的与审计目标的关系,审计总目标、审计基本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等有关理论题目。
审计主客体理论主要研究审计机构设置和内部治理,审计职员资格和素质条件,审计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审计等有关理论题目,以及审计对象的若干理论题目。
审计程序和方法理论主要研究审计程序和方式手段,审计三要素(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和审计报告)及其相互关系等有关理论题目。
审计规范理论主要研究审计假定,审计准则,审计法律、法规和
规章制度等有关理论题目。
审计治理理论主要研究审计计划治理,审计目标责任治理,审计业务治理,审计质量治理,审计风险治理,审计信息治理,审计基础治理和审计内部行
政治理等有关理论题目。
二、审计应用理论
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础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关于处理具体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介于审计基础理论和具体审计实践活动之间。通过对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使审计基础理论题目的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新的审计基础理论概念更易于在审计实践中贯彻落实。审计应用理论实际上是审计基础理论在应用研究与建设上的反映,具有以下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