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究(4)
2017-03-15 01:02
导读:审计创新的目标是改革和更新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中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我国加进WTO后新形势需要、阻碍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环节,
审计创新的目标是改革和更新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中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我国加进WTO后新形势需要、阻碍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环节,解决困扰审计工作的矛盾和题目,逐步完善我国审计制度,将审计事业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层次。审计创新内容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笔者以为,我们主要应集中精力、有计划地在以下若干领域推行审计创新,力争近期取得阶段性成效,迅速实现审计工作的转轨,以适应我国加进WTO的需要和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
1、审计环境创新。审计环境包括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通过拓展审计领域,扩大审计,特别是强化高层次审计监视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加强审计在反腐倡廉和干部监视治理方面的作用,改善审计的政治环境;通过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特别是加快审计准则的制订和颁布,同时加快与电算化、数字化、化、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审计法规的制订,完善审计的法律环境;通过审计主体素质的优化以及审计职业道德素养的进步,塑造审计机关的新形象,进步审计的着名度,改善审计的社会环境;通过采用最新审计技术和方法,进步审计技术含量,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监视,改善审计的技术环境等。
2、审计理论和观念创新。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从审计实践创新中获得源泉、得到发展,同时审计理论的创新反过来又指导审计实践的创新。审计理论的创新主要是:对传统的审计理论不断检验和鉴定,以较高的频率更新审计理论内容;在加强对审计应用理论、发展理论研究的同时,特别是要加强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如对审计的定义、职能、任务和作用,审计主体和客体,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等的重新认证。通过理论研究适时解决审计实践中碰到的困惑和矛盾,从而推动审计实践的发展。观念创新主要是要摒弃传统的“查账”意识和“游击”意识,将我们的审计观念从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切换到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并逐步建立接轨观念、超前观念、风险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以新视角、新层面、新观念来审阅审计工作,发现、并解决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题目。
大学排名 3、审计体制创新。全面回顾和我国现行审计领导体制,对于行政型审计模式和双重领导体制做出公正客观的分析评价,并鉴戒国外审计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在现有法律答应的范围内,并在对审计事业发展不产生太大影响的条件下,对现行审计领导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主要着力点是改政府自律为他律,进步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改进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和报告关系,赋予审计机关更多、更有效的监视权力和手段,充分发挥审计监视的应有作用。
4、审计主体素质优化。审计职员的素质将从财会型向复合型转变,职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审计工作不再完全依靠职员的数目,而更重要的要依靠职员的素质和能力;审计职员的培养模式也将随之转型,知识型、智能型、复合型、自我更新型的培养目标将逐步确立;审计职员要求具有技术专长与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基本能力素养,审计也以此为基准进行改革和调整;审计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的态势。
5、审计内容创新和审计实务拓展。审计对象从有形转向无形,从会计资料的检查转向对经济活动运行的监视;从对会计核算结果的检查转向其核算过程或信息天生的监控;审计的重点将出现多元化的格式,对知识和信息的审计、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审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无形资产的审计、内部控制和治理制度的评价、信息系统功能和程序的公道性分析等将成为审计的重要内容。
6、审计方法手段创新。审计方法手段的创新是审计环境和审计内容创新的必然产物。审计方法手段创新的基本方向是:手工审计将逐步转向机审计;就地审计转向媒体网络审计;事后审计将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并向适时审计方向发展;审计模式将由帐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直至未来的风险导向审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