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题目(二)

2017-03-31 01:05
导读:审计论文毕业论文,关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题目(二)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三)制定内部审计准则要达到四个目标:①贯彻落实《审计法》及相关法规,
(三)制定内部审计准则要达到四个目标:①贯彻落实《审计法》及相关法规,使内部审计工作做到依法审计、适法而为。②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职员的执业行为和执业过程,保证内部审计质量,进步内部审计效率。③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职员的责任,发挥内部审计在加强内部控制、改善风险治理和完善公司治理方面的功能。④建立与国际内部审计惯例相衔接、与民间审计和政府审计准则相协调的内部审计准则,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内部审计准则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的依据。具体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职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具体规范。除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之外的具有可操纵性的指导性意见统称实务指南。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一向注重内部审计准则的建设,早在1990年,当时的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就起草了一份《中国内部审计标准(草案)》(简称《标准草案》),并组织翻译了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制定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1993年版)》,这些工作对于我国内部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都有重要的意义。《标准草案》共计五章,分别是:第一章,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第二章,内部审计职员;第三章,内部审计作业;第四章,内部审计报告;第五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继续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简称《新准则》),与《标准草案》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进步:  1.框架结构上的进步。从框架结构上看,《标准草案》的五个章节覆盖了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并且在第二章内部审计职员中对审计职员的道德品质提出了要求,与内部审计活动技术方面的要求结合在同一个标准中进行规范。而《新准则》则将内部审计职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独立出来,专门制定了《内部审计职员职业道德规范》,将对审计职员职业行为的要求与对内部审计活动技术方面的要求区分开来,并且将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针对内部审计过程中一些基本性、纲领性进行规范,这些题目属于内部审计活动中不易发生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一些重要题目。对这些重要题目的规范,体现了基本准则在《新准则》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对具体准则的指导作用。而具体准则根据基本准则的精神,针对内部审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题目进行规范,可以根据内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题目,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修订或者增加。两相比较,《新准则》框架结构更为清楚、稳定,更适应我国蓬勃发展的市场的需要;《标准草案》的框架结构较为单薄,且无法针对内部审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题目作出很好的应对,结构上不稳定。  2.上的进步。《标准草案》共分五章,覆盖了内部审计过程中的各个主要环节,但是在对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规范时,其内容不够完备,没有对各环节的重点作出必要的规定。如在《标准草案》的第一章,关于内部审计机构,仅仅夸大了独立性,并没有就内部审计机构治理中应留意的其他重要题目作出规范;又如第三章,关于内部审计作业,仅就审计计划、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和审计证据作出原则性的规范。与此相比,《新准则》以具体准则的形式对内部审计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各种程序作了具体的规范。第一批颁布的10个具体准则主要规范的是内部审计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后还将陆续发布新的具体准则,对准则所覆盖的内容作进一步完善。  3.内部审计定义与核心概念的进步。《标准草案》将内部审计定义为“部分、单位的审计机构和职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当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视活动”。《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视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正当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标准草案》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把内部审计的对象限定为“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当性、效益性”,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查错防弊”。以1941年IIA的成立为标志,内部审计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消极防弊,到积极兴利,到的价值增值。而内部审计的对象也并不仅仅限于组织的经济活动,还包括组织的内部控制等内容。《新准则》对内部审计所下的定义,正是在熟悉内部审计的发展状况、鉴戒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内部审计现状的情况下作出的,对我国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同时,《新准则》结合内部审计的最新成果,始终围绕着一些核心概念而展开,这一点是《标准草案》所没有的。《新准则》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充分考虑了“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本钱效益”等现代组织经营治理中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使准则既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又具有实务上的先进性,使其成为前后逻辑一致的体系。  (四)在内部审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回纳起来,共有11个题目:  1.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及职能。内部审计的定义贯串在基本准则及各项具体准则中,我们提出的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视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正当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上述定义和传统的内部审计定义有一定的差别,传统内部审计定义夸大内部审计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或者经营治理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经过多次研讨,多数意见以为传统的内部审计定义带有较强的政府审计色彩,不适合现代内部审计实务,因此采用此定义。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考虑:①内部审计不仅涵盖财务审计,而且更需要考虑治理审计,因此,内部审计职能不仅要考虑传统的监视职能,更要夸大通过评价而促进经营治理活动效率的进步;②从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两方面来概括内部审计的对象是充分、适当的,这也使内部审计体现出有别于民间审计及政府审计的特点;③鉴戒IIA内部审计定义的同时充分考虑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发展水平,采纳IIA1993年实务准则中提出的内部审计的监视评价职能,暂时不采纳2001年最新实务准则提出的咨询职能。  2.关于审计计划的层次及内容。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审计计划》中,采用了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三个层次的概念,并按风险和审计资源这两个因素考虑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关于审计计划的层次,争论焦点是:是否需要划分审计计划的层次,是否需要将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分开考虑,是否需要特别考虑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经过多次讨论,大家以为:①内部审计有不同于民间审计的特点,后者不存在选择被审计单位的题目。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为进步审计效率,必须把有限的审计资源优先到高风险项目上。因此内部审计夸大预先对年度的工作进行计划,而这一计划要在对各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考虑相应的审计资源的分配,从而确定被审计单位。年度审计计划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色。②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具有不同的内容,前者是对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所做的综合安排,后者是对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及其时间等所做的具体安排,因此属于不同的层次,必须分开。  3.关于内部审计通知书的投递时间。《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通知书》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前,向被审计单位投递审计通知书,特殊审计业务可在实施审计时投递。关于审计通知书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审计通知书投递的时间上。考虑到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的不同,内部审计是一种自主性更强的活动,因此在该准则中不规定时间,期限由各组织内部审计机构自行规定,这样更能适应实务并体现灵活性原则。另外,考虑到一些特殊业务审计程序需要突击执行,因此对这部分业务可以在实施审计时投递通知书,以确保突击性审计程序的效果。  4.关于审计证据的类型及获取审计证据时要考虑的因素。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证据》中对审计证据划分了五种类型:书面、实物、视听、、口头及环境证据,关于获取审计证据时要考虑的因素,大家普遍以为必须把最主要的因素列出来,又要充分考虑本钱效益原则的例外情况。终极确定的考虑因素是:抽样,审计风险水平,本钱效益公道程度、重要程度。这些因素基本涵盖了最主要的题目。  5.关于审计工作底稿的范围界定及复核题目。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中界定的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职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讨论中主要争论的题目是工作底稿的范围到底应界定到什么程度,是采用广义工作底稿(即包括审计报告在内的一切记录)还是采用狭义工作底稿(从审计计划开始到审计报告前的所有记录)。为了与《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更好地衔接,最后决定采用狭义的工作底稿。属于结论类的由审计报告准则来规范,不在本准则中反映。本准则规定了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夸大分级复核制度的建立,并规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负完全责任。考虑到不同组织内部审计机构规模的差别,该准则倾向于不具体写明需要几级复核,每一级各应承担什么责任,这样可以保持其灵活性;另外,假如需要对分级复核进行具体的规范,可以在后续颁发的实务指南中具体说明。该准则中的分级复核充分考虑了与计划准则、证据准则及报告准则等准则的衔接。  6.关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及其审查。《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概念“内部控制”采用了国际最新的五要素观点: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治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视等五个要素。而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采用的是传统的三要素观点:控制环境、制度、控制程序。该准则采用五要素观点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内部控制实务的进步,因此必须夸大其前瞻性和国际惯例接轨。至于可操纵性,由于该准则篇幅有限,可以在后续颁发的实务指南中具体说明相关题目。  7.关于舞弊的定义及舞弊的预防、检查和报告的出发点。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中所称舞弊是指组织内外职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并以常规内部审计工作为出发点考虑舞弊的预防、检查和报告,并不是对专项舞弊审计的规范。本准则在一般原则中夸大了“内部审计并非专为检查舞弊而进行。即使审计职员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也不能保证发现所有的舞弊行为”,并在预防、检查和报告中都依照此出发点来规范常规审计过程中针对舞弊应执行的审计程序。  8.关于审计报告所体现的内部审计特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所称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职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正当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讨论中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内部审计报告必须考虑内部审计自身特点,以区别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该准则作了两点规定:①内部审计报告定义涵盖期中报告和终结报告。考虑了为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而在审计过程中提交期中报告的现实情况。②内部审计报告的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报告内容涵盖了概况、依据、结论、决定和建议,并在附件中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这是符合实务现实的,并具有可操纵性。  9.关于后续审计期限的题目。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中对后续审计期限的要求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或与被审计单位约定的期限内执行后续审计。规定的期限指审计报告中要求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发现的题目采取纠正措施的期限。后续审计就是为了检查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另外,假如审计报告中并未对纠正措施的期限进行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与被审计单位约定适当的期限,在此期限内执行后续审计。这样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内部审计是为组织服务的,在安排后续审计工作时,应尽量减少对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因此应当在双方协商的情况下约定适当的后续审计期限。  10.关于内部审计督导的对象与内容。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中督导是指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职员所进行的监视与指导。督导贯串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讨论中的主要意见是必须明确督导是对审计职员的监视和指导,其对象是人。督导是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一部分,内部审计工作是由不同层次的职员共同完成的,为了进步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必须对审计职员的工作予以指导、监视和复核,这就是督导。同时,必须夸大督导是贯串于审计项目全过程的,包括审计预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因此督导必须包括对审计方案的制定及修订、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中计证据的性质、审计报告的撰写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等内容的监视与指导。该准则与其他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关系较密切,因此必须留意做好与其他准则的协调工作。  11.关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定位。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中对协调的定位主要在于:为减少重复审计,进步审计效率,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构在审计工作中的沟通与合作。研讨中主要意见是协调的定位不能歪曲,不能将协调定位在国家审计机构对组织实施政府审计时要求内部审计提供的合作,而应以内部审计为出发点考虑由于审计范围可能存在重复而需要内外之间的沟通,该准则的制定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并鉴戒国际惯例和实务经验,对协调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了规范。
    上一篇: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界定的难点与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