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重于形式:一条轻易引起审计失败的会计原(3)
2017-05-07 01:07
导读:但是,由于资产减值预备具有极大的弹性,同样的资产,不同的评估师得出的价值都不同,更何况没有接受专业评估练习的师,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
但是,由于资产减值预备具有极大的弹性,同样的资产,不同的评估师得出的价值都不同,更何况没有接受专业评估练习的师,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资产减值预备似已成为操纵利润水平的“利器”。比如,治理当局轻率地认定某项资产不存在减值情况,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敷衍“期末本钱不高于可变现净值”了事;为了开释连续亏损而遭退市的压力,在“长痛不如短痛”的心理暗示下,本期提取巨额减值预备,次年予以冲回,以实现“胜利大逃亡”的目的。资产减值预备制度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因会计估计变更导致的业绩波动,并给上市公司提供了一定的盈余治理空间。对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如有证据表明计提了秘密预备,应当提请治理当局进行追溯调整,否则,将视其对财务报表的决定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
结束语:在当前环境中,仅仅认定会计处理在形式上是否符合所谓的会计准则,而不管其背后经济业务的实质,是远远不够的。上市公司经常利用增加收进、转嫁用度、计受资金占用用度、委托或合作投资、托管经营、资产租赁、资产转让置换等关联交易方式确认经常性或非经常性收益,这些方式仅仅从会计角度而言,并不违反会计准则,而实质上并不能确认收益,由于可能是虚假的重组或交易。所以,“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一则,并将其贯彻到今后的审计实践中往,应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