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的现实思考(2)
2017-05-17 01:04
导读:3.2 建立完善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我国审计机关计划在2007年实现全部审计结果的公然,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完善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应该做到:让审计
3.2 建立完善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我国审计机关计划在2007年实现全部审计结果的公然,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完善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应该做到:让审计结果公然成为“常态”,成为审计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不是目前审计法所规定的一种权利,让不公然称为“非常态”;审计结果公告要采取“直通车”的形式,让所有的信息需求者具有相同的信息量,不能像以往一样,针对不同的报告对象设计不同的报告版本。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充分发挥审计监视的作用。
3.3 建立完善的审计追踪报告制度 对审计结果公告中出现的题目,实行后续追踪审计,坚持不整改不通过,不完善制度建设不放过的原则,对审计处理结果的整改情况进行监视,形成审计——公然——整改——制度补救的审计整改模式。为此必须协调审计部分、纪检监察机构、司法机关、公安机关的步伐,分清责任,实现各部分监视一体化,避免无效和重复监视。
3.4 建立问责制度 将责任法制化,使***行为者承担“高风险”,获取“低回报”。“审计风暴”的强劲在于表露了很多部分的违法、违规事实,可是假如想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监视作用,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问责制度。我国问责制度的问责主体是政府,主要的问责对象是中高层领导者,问责事由是那些引起中心和公众关注的重要事项,缺乏对地方政府的问责,缺乏公然、细致的问责程序,没有将责任法制化。因此,及早建立一套由人大执行的普遍、公然、细致的问责事由标准和程序势在必行,实现人民对政府的监视、部分之间的横向监视,同时进步政府工作透明度,形成行政公然责任追究制,部分责任公然道歉制、公务员行政责任赔偿制等方式相结合的问责制度,真正实现审计的监视目的。
四 发挥国家审计作用的根本途径——进步审计效率 4.1 进步审计效率必须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 机辅助审计可以进步审计效率,使审计工作更加高效正确,增强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不仅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明显落后于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的现状,处于滞后状态。李金华审计长所讲的“人、法、技”中的“技”就是指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跟上的步伐,国家审计部分必须在这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开发审计软件;在审计中广泛采用电算化的,使计算机在审计查证、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与传递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利用手段(即
计算机技术)作为国家审计的必要手段,提供正确的充分的信息,以达到决策公道,促进活动公道化的目的。
4.2 进步审计效率还应采用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现代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制度基础审计的进一步。随着经济实体规模不断膨胀,以测试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变得十分复杂。以评估审计风险为基础,重点测试高风险和高风险部分的高风险业务的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这种审计模式对审计职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国标准审计准则300条《与内控制度和审计风险评估》规定审计职员必须在深刻熟悉内控制度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风险,规划审计方案。审计风险一般以为应在4%到6%之间,常用5%,即审计职员有5%的可能性表示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风险的存在说明审计结论不可能100%的正确。综上所述,风险导向审计以量化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风险水平的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减少了经验判定的随意性,进步了审计效率,审计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国家审计应以此方法为基础,对审计项目进行公道规划和重点选择,保证审计质量,进步审计效率。
五、国家审计的资源保证——进行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建设 5.1 储备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是保证国家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