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年终决算审计有效性的思考(2)
2017-06-27 01:02
导读:为保证决算审计的效果和质量,必须公道确定审计的方式方法,学会审计。 在审计的范围顺序上,或对整个会计工作普遍进行检查,或对有关方面进行检
为保证决算审计的效果和质量,必须公道确定审计的方式方法,学会审计。
在审计的范围顺序上,或对整个会计工作普遍进行检查,或对有关方面进行检查。或按会计核算程序,由凭证到账簿到报表进行顺查,或由报表到账簿到凭证进行逆查。在审计的内容和资料的选择上,根据检查内容的需要,既可以对有关资料进行具体的检查核对,也可以对专门事项进行检查,确保对重点检查工作的落实。在具体审计时,可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结合起来进行审查,相互佐证。
在检查方式上,对有关资料如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凭证与账簿,账簿与报表要进行核对,判定其公道性、正当性。在报表数据上,既可以通过直接对比找出差异和形成差异的原因,又可以用比率的形式,将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还可以进行结构比重分析,分析整个事物内部的构成是否公道。
针对决算审计中的某些特定题目,内审组成员还可以通过听取汇报、跟班作业、观察、质询、函证、走访被监管机构、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进行检查。对异常报表数字,异常账簿记录,异常资金往来要根据账路跟踪追迹,顺藤摸瓜,深进查找题目,寻根究底。
不管是什么项目的审计,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年终决算审计,我们要留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勾稽关系的审计。这是决算审计最基本的内容,重点应审查:各基本报表之间,基本报表各有关科目之间、基本报表与附表之间、各附表之间的有关数据是否衔接,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会计账簿记录之间相对应的记录,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是否相符。
2.各项资金和财物的审计。在资金方面,要留意审查年底到期贷款是否如期收回;对营业性的过渡款项,是否按规定上缴、上划和收回,对非营业性的过渡性款项,是否按规定报损或转收益;财产资金多缺处理,是否按规定审批权限审批,有无年末向其他单位借款平账的现象;有无随意改变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的现象;在财产实物方面,要审查新增固定资产是否及时进账,有无有账无实,有实无账,账实不符的情况;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报废、毁损、出售、转让是否按规定程序报批,资产处置过程中是否有弄虚作假、损公肥私、侵吞挪用的现象;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的实有数额是否相符;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的采购、验收、保管、维修、清查中是否有违规行为,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是否明确。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业务性收支及用度支出的审计。在业务收支方面要审查:预算内外收进是否及时如数进账,有无截留、转移、挪用以及以收抵支现象,有无虚列、隐瞒收进、推迟和提前确认收进现象;各项利息收支应逐笔复核,看计息范围和使用的利率是否符合规定,计息是否正确,复利、加息、罚息是否合规,进账是否及时;业务支出中有无不正常、不得列支或巧扬名目的支出。在用度支出方面,留意审查用度开支是否真实正当,报销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用度支出是否超出指标,有无不公道的开支;用度指标之间是否相互串用,甚至于虚提预列情况,有无未经批准擅自列支应该报批的支出;有无擅自进步各种补助、补贴的发放标准,乱发奖金实物,违反工资治理规定等现象;有无将应由个人承担的用度由单位负担,变相地发放职工福利,有无虚假发票、白条记账现象。
4.基建项目的审计。从项目开工前、在建设和竣工三个环节着手,对概算、预算、决算进行审查,评价项目建设成果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重点审查建设单位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和标准控制待摊投资支出;有无将非法的收费、摊派等计进待摊投资支出现象;经批准单独设置治理机构的建设单位,是否按规定开支建设治理用度,是否按规定办理竣工决算和进账手续,是否有挪用基建款的现象。
1.实行机构重置和职员优化,健全和完善审计的
组织人事体制。一是实行审计委派制度。内审部分不同于各行政业务治理部分,应该处于一个比较超脱的地位,为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应由上级行派出审计机构,其职员编制与治理、工资和一切福利待遇均由派出行负责,对派出行领导负责,直接向委派机构及其内审部分提出审计报告。委派机构应在治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委派职员必要的处理、处罚权,既能保证下查一级,又能独立行使审计权,不受被审计单位的约束。内审职员可按机构职员数的6%把握,至少要做到专人专岗。二是加强审计职员的素质建设。审计职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审计的含金量,审计职员必须具有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的综合素质,具有师或审计师以上的专业职务任职资格,有从事会计工作的经历和会计核算工作经验。从决算审计本身看要求参加审计的职员既要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又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既要懂手工操纵,又要会上机处理,既要有发现的敏税目光,又要有较强的解决题目的能力。从长远看,要在把好用人关的同时,加大“三新”培训力度,注重审计能力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