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研究(2)
2017-08-05 01:35
导读: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针对以上题目我们不丢脸出,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致命缺陷是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内部审计是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针对以上题目我们不丢脸出,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致命缺陷是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发产生的民营企业在它们的发展初期,多半采取家族企业形态,由家长充当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情况下,采取U型组织结构(Unitaryform),由业主直接指挥通常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但随着民营企业“股份化、团体化、产业化、国际化”二次创业的进行,规模不断扩大,子公司、孙公司等经营层次增多,地域不断扩展,甚至有境外企业,随之而来的是组织机构日益庞大,传统的家族治理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正逐渐转向公司制。这就要求切实加强内部控制监管和以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建立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
总之,民营企业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从企业内部及时发现、监控和规避风险,不断进步公司的资信影响力,增强公司的诚信度;才能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不仅节省时间、精力和本钱,也轻易深进下往,比较迅速地找到题目的症结,取得良好的审计效果;才能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视机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三、建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可行性
首先,民营企业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楚,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经营治理,或者所有者通过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权机制来控制经营治理,但在民营企业里只需通过一层委托代理,委托人和代理人主体明确,委托代理链简洁,所以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存在构筑公道公司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其次,在公道公司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第一层次为经营者受托于资产所有者,第二个层次为内部组织科层受托于经营者。一方面,由于代理方具有信息上风,信息不对称使委托方对代理方的努力程度及经营业绩监视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委托方与代理方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代理人的自利追求行为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甚至与委托方的利益背道而驰,严重损害委托方的利益,那么委托方必然会寻求一种方式来代替其行使监视代理方的职能,内部审计作为有效的监视方式既适用于第一层次,又适用于第二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也就是说资产所有者需要借助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治理活动,对企业经理层的经营业绩、经济责任进行监视和评价;经营者也需要借助内部审计对企业各职能部分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进行监视和评价,以增强自我约束力,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再次,从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实践来看,仅1999年以来,全国内部审计机构总共审计了105.8万个单位,累计纠正违纪金额948.1亿元,查处损失浪费金额413.3亿元,内部审计正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发展。这些都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鉴戒。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日前发布实施的《内部审计职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和《内部审计职员后续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职员资格认证制度正式建立。这又为确保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员素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所以,建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仅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具有和实践的可行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在遵循内部审计发展一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步建立起来。
四、建立民营内部审计需要解决的
(一)在审计上:是以财务审计为重点还是以经营审计为重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我们先回顾一下财务审计和经营审计相互交织的历程,这可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中清楚地反映出来。
协会于1947年最初发布的《职责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师主要处理和财务方面的题目,但也可以适当处理经营方面的题目。”这时,夸大内部审计职员的根本职能是进行会计和财务审计,审计对象刚刚涉足经营活动领域。1957年修订后的《职责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会计、财务及其它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行为”,从而将经营审计和财务审计并列起来,同等重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71年,协会再次修订《职责说明书》时进一步指出“内部审计作为对治理当局的一种服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行为。”这就将内部审计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组织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大大拓宽了内部审计的作用领域。此外,1971年的说明书还为内部审计师增加了一项新的职责,即“提出改善经营的建议”,从而极大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性。此后,协会于1981年和1993年修订说明书时又更明确地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评价所在企业各方面的经营与治理活动,从增强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效能着眼,为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职员提供实现经营目标所需的顾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