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信息表露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

2017-08-08 05:17
导读:审计论文毕业论文,信息表露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造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造假事件相继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使人们不得不对现存的信息表露制度重新审阅,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撰稿对现存的信息表露制度进行剖析,提出建议。笔者以为,制度的变迁并不是随机的、偶然的,它具有内在性。救火式的制度修补无益于会计信息质量实质性的进步,加强对信息表露制度变迁的,为该制度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实有必要。本文拟对信息表露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进行,为信息表露制度的变迁提供性意见。


一、信息表露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创立、变更、转换及随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换过程。


信息表露制度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大致可把这一期间分为自愿性安排和强制性安排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愿性安排阶段(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在该阶段,公司的会计信息被视为贸易秘密。会计信息的表露以自愿为主,其目的在于从资本市场筹集更多的资金。因此,信息往往只是在标准的报表格式里填充大量诱人的“筹资广告”。特别是进进19世纪80年代,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资金的稀缺性相对进步,股票融资方式得到广泛的后,资本市场上投机、欺诈行为横行,其整体运作能力呈无序状态,资源配置功能扭曲,终极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初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到了后期,政府、证券交易所、银行等部分以及一些学者开始探索新的制度。


第二阶段:强制性安排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20世纪30年代初股票市场的崩溃促使政府参与公司的信息表露。美国《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的颁布标志着会计信息自愿性表露的结束,依法表露成为股份公司的法定义务。从30年代末开始,会计职业界着手建立和强化会计规范、审计规范,提出以“真实、公允”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规范和完善信息表露的格式和。在该阶段,“泡沫公司”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扼制,交易本钱大大降低,资本市场朝着有效性的方向发展。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但是,即使在带有约束力的强制性信息表露制度框架下,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造假事件依然大量存在。


二、信息表露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1.变迁的内在根源


在现有制度安排外存在着的无法实现的潜伏利润是信息表露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从理论上讲,的技术结构决定了社会活动的上限,适宜的制度结构可以将经济活动尽力推向上限,不适宜的制度结构则会使得经济活动呈现出收缩、衰退的趋势,可能发生变迁。


首先,分析信息表露制度的创新。到19世纪中期,技术的变迁提升了经济活动的上限,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产出在相当范围内发生规模报酬递增,从而导致规模大的股份公司组织的制度安排变得有利可图。但社会分工也是有本钱的,它在实现分工与合作所创造收益的同时,也相应地进步了交易本钱(如信息本钱、代理本钱等)。尤其在股份公司组织的制度安排中,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是通过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的,属于一种疏松的、不对称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假设条件下,这种合作关系下的交易本钱会显得十分高昂,甚至可能超过分工合作所创造的收益。基于这一背景,为了降低交易本钱,最大限度地实现潜伏利润,信息表露制度得以产生。上述论述的内在逻辑是:技术变迁→规模经济、社会分工→股份公司组织安排→信息表露制度安排。高昂的交易本钱是信息表露制度创新的直接诱因。可见,信息表露制度安排的创新旨在弥补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合作竞争关系中的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本钱,以维持长期合作,通过合作者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达成来实现技术变迁所带来的潜伏利润。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其次,分析信息表露制度的再安排。以信息表露制度安排由自愿性安排向强制性安排的变迁为例:自愿性信息表露制度的建立使股份公司组织安排得到了发展,部分地开释了技术变迁所创造的新的收进流。可如何在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公平地分割这些新的收进流呢?在自愿性信息表露制度安排下,财务资本所有者可利用的会计信息是由人力资本所有者自愿加工、表露的,显然,财务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不能得到保证,公平的合作基础会受到虚假会计信息的腐蚀。这种自愿性信息表露制度不仅没能弥补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股份公司组织安排的完善,反而助长了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交易用度的进一步进步和社会资源的更大浪费,甚至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导致整个证券市场的土崩瓦解。20世纪30年代初股票市场的崩溃就是例证。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个体利益、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都难以实现,潜伏利润仍然大量存在,这足以诱使投资者、企业以及政府往进行信息表露制度安排的创新。其结果促使政府开始参与信息表露,实现了由自愿性信息表露制度向强制性信息表露制度的变迁。分析其他的信息表露制度的再安排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
上一篇:常见经济案件的查帐技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