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股东违规占用的货币资金审计对策(2)
2017-08-12 02:28
导读:大股东通过超过正常信用结算期的经营性贸易方式,以达到长期占用资金的目的。 4.违规上市公司担保。 通过上市公司的违规资产抵押、定期存单质押或
大股东通过超过正常信用结算期的经营性贸易方式,以达到长期占用资金的目的。
4.违规上市公司担保。
通过上市公司的违规资产抵押、定期存单质押或贸易性信用保证承诺等方式,形成对大股东及其关联方的担保,以达到大股东变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目的。
二、相应的货币资金审计策略
由于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占用资金的形式更为多样化、复杂化,手段也更为隐匿,部分违规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占用资金时,采取多设环节等形式规避监管,以致审计发现其货币资金舞弊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考虑相应的货币资金审计策略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这一财务舞弊往往不是一个孤立的、盲动的事件,而往往是系统的、具有一定动机的。货币资金作为整个上市公司经营“流动的血液”,其变化往往牵扯着企业的整个“肌体”。因此,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必须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可能存在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即从源头上去发现可能存在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的内因和动机,而非单纯着眼于货币资金审计本身。
(二)完善内控制度审计
由于审计固有的限制,审计人员无法通过风险导向审计来发现所有可能存在的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事件,而大股东违规占用资金恰恰反映了上市公司本身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不完善。因此,制度审计依然尤为重要。通过制度审计,审计人员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措施中的一些固有缺陷,从而可以进一步发现“孕育财务错报或舞弊的温床”。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然而,在审计实务中,我们在通过控制测试来实施制度审计时,往往偏重于通过取证文件记录等形式证据来判断其内控的有效性。那么,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大股东“一股独大”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常常会根据形式证据对其内控有效性作出误判。因此,制度审计测试应着重测试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质,而非形式,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制度审计程序时,不应偏重于形式证据的取得,更应通过询问、沟通及突击测试等手段去了解和识别其内控的有效性。
(三)加强“三维分析性复核”及商业实质的逻辑性判断
货币资金业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流动性最强、发生频率最高的业务,其控制风险也往往比较高。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可能存在的财务错报或舞弊,分析性复核和是否符合商业实质的逻辑性判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账上货币资金数额较大,而另一方面其银行借款等负债金额也较大,以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为线索进一步审查,往往能够发现一些实质性问题。因此,通过必要的分析性复核和是否符合商业实质的逻辑性判断,可以较快地确定可能存在的财务错报或舞弊的区域。
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性复核,审计人员习惯于对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期末数、利润表的上年本年数进行横向(前后两个年度比较)、纵向(当年资产或利润结构构成比较)两个方向的对比、分析。但对于货币资金的审核,仅仅依赖上述分析性复核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横向分析性复核,审计人员应当拓展视野,对于被审计单位连续3-5年的资产负债状况、经营成果状况、现金流量状况进行比对分析,对于突升突降的重要科目、资产形态变化较大的股权投资、存货、实物资产投资等等均应予以关注,并跟踪其资金流向。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对于纵向分析性复核,审计人员应在横向分析性复核的基础之上,对于该年度内的资产负债结构变化,结合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及其附注的信息披露,关注其资金形态的演变过程。
同时,审计人员应当牢牢抓住企业本身经营的“资金链”这一主线,结合分析被审计单位大股东及其关联方的财务状况,重点审核、分析其关联交易及其由此涉及到的往来科目、负债状况和收入成本费用等损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