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3)
2017-08-12 06:49
导读:三、环境审计研究应处理好的八大关系 1 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环境审计是集环境、环境治理、环境医学、环境法学、学、统计学和工程
三、环境审计研究应处理好的八大关系 1 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环境审计是集环境、环境治理、环境医学、环境法学、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的一门边沿学科。但是,它并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拼凑,也不是相关内容的简单相加。它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因此,我们可以以为环境审计研究是一种开放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来考虑题目,处理好各相关学科的关系,并使它们充分融合。 2 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与常规审计的关系 环境审计运用了常规审计的基本理论,是对常规审计的一种继续;同时,它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是常规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常规审计中包含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部分;环境审计同样也包含这三部分。在研究中,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是要挖掘常规审计与环境审计的相同之处,以资鉴戒;二是要找出两者的区别,以突出环境审计特色。 3 必须处理好不同种类环境审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①环境审计按主体分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它们各有特点,相互不可替换,因此不存在主导和从属的关系。当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应以国家审计为重点,逐步带动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发展。②环境审计按内容和目标可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一方面,它们在对象、依据、目标、范围、报告内容和报告形式等方面都有不同;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环境审计目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现。当前,我国环境审计仍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应尽快发展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 4 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关系 环境审计理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环境审计基本理论,它的理论性强,可以间接指导和猜测实务,包括环境审计目标、假设、原则、本质等;二是环境审计应用理论,它的实务性强,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包括环境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等内容。环境审计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做界限分明的截然划分。基本理论可以指导应用理论的研究;应用理论又可以促进基本理论的发展。当前,我国学者主要进行的是应用理论的研究,而对于基本理论却涉及较少。因此,我们在研究应用理论的同时,必须抓紧基本理论的探讨,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5 必须处理好环境审计理论 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确定环境审计理论体系中应包含的要素,并对各个要素的含义进行界定,这是环境审计研究的条件。对于究竟应包含哪些要素必须有一个同一、规范的衡量标准,以保证理论要素确定的全面性和公道性;其次,要确定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是环境审计研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题目。其中,确定研究出发点是重中之重。实质上,上述过程就是构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对环境审计理论进行具体研究之前,必须构建一个全面、系统、公道、有效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 6 必须处理好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一般以为,实证研究与实践的联系比较紧密,有利于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题目,但其理论性不强,没有一定的理论高度,难以指导和猜测实践;而规范研究,固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其正确性难以验证。因此,我们应把规范研究的成果用实证研究进行检验,使规范研究逐步完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实证研究的指导作用。环境审计研究应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使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7 必须处理好现实性与前瞻性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既要着眼于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现状和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又要考虑各种新思维、新观点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冲击,考虑各种新举措、新变革对环境审计工作的。既立足现实又适应未来,把现实性和前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完善和发展环境审计实践。 8 必须处理好特色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环境题目的日益国际化,要求各国协调行动,以缩小各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差异。因此,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应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这样才有利于环境审计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国际同步。但是,各国社会经济制度、环境、道德文明观念以及审计职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的情况未必完全适合我国,我国也有很多自己特殊的题目,因此,创新精神是必须的。也只有不断创新,环境审计才能逐步完善。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