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运作的内部审计模式案例(2)
2017-08-15 02:12
导读:四位一体 2001年,伴随着***公司体制的建立,武钢逐步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国企监管体系。一是加强纪委监察工作的气力;二是提升内部审计层次;三是向全
四位一体 2001年,伴随着***公司体制的建立,武钢逐步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国企监管体系。一是加强纪委监察工作的气力;二是提升内部审计层次;三是向全资子公司派驻监事会;四是全范围实行委派制。这四大支柱所辐射的监管范围覆盖了所有国有资产投进的领域。 为了使监管机构精干高效,避免各自为政而造成的监管重叠、错位、脱节及盲区,我们组织了大范围的调研和论证,以取得共叫。纪委监察是以执行党的政策、法规及党政干部遵纪遵法为主的监视;监事会是代表投资者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财务决策、资金使用、利润分配及子公司负责人经营行为为主的监视;内部审计是围绕企业重点工作及内控制度执行为主的监视;财务部分是以真实的会计核算为主的监视。尤其是我们论证的《监事会、内部审计、会计委派三者之关系》优化了监管资源,为解决控制过渡和控制脱节提出了全套思路。明晰的职责划分促进了武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而配套的人事政策和实务则提升了监管部分的地位:
五项重点 一、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向为公司识别、防范风险服务。 内部审计关注风险,标志着内审工作性质的转折。为了找准治理的重点和难点,2002年,我们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审计风险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公司产、供、销、人、财、物等32类168项题目,调查面覆盖了公司领导、治理者及职工代表各个层面。近千份问卷的统计分析,将企业的风险直指投资领域、采购领域、建设工程领域以及易被忽视的专项用度、福利用度的使用。形成了我们应对风险的审计总体规划,公司每年均以开年的1号文件下发各单位审计计划。为规范审计行为提供了依据。 二、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经济责任审计从事后评价向事中制约延伸。 提升资本效率和防范经营风险已成为治理当局、职能部分及企业员工上下关注的焦点。法人治理结构被视为微观的***与法制框架,领导者经济责任制度成为这一治理结构的核心。 武钢的内部审计与时俱进适应了这一转折。早在2001年对全公司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率就已经达到100%,监事会对子公司经营者现职评价率亦达到100%.(国家五部委要求离任审计的比例是30%)。我们着力加大对现职领导干部的审计力度,进步了广大领导干部增加全面履行职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自觉性。一大批勇于创新、廉洁勤政、积极清理前任遗留题目、带领职工艰苦创业、实现企业效益持续增长的领导者不断涌现。 三、拓展职业空间的专项审计渗透到深层领域。 我们碰到题目找方法,致力于发挥内部审计“经济良医”和“治理顾问”的服务作用。 “审计公示”是我们探索与被审计对象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性治理、以最简捷的方法收到最大面积成效的一种尝试。这种在被审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及职工代表中公布审计报告的做法,被基层领导誉为“难得的机会、难得的、难得的交流。” “培训被审计者”使我们相互得到提升,我们在为厂矿长、高级治理职员的培训中,也给我们自身的治理带来利益,减少了冲突,在共同目标下形成协力。 “审计奖励制度”是我们对被审单位由硬约束转为正面激励的又一创新,也是内部审计在总经理授权下独特具备的职权。我们对工程项目的重大奖励使审计决定产生了亲和力,而我们的非物质性奖励也被基层认可为更深层次上的激励。 “审计服务”使我们经常性考虑降低基层监管本钱的题目。我们认真论证公司内部审计、监事会、会计委派三者之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范围,减少了基层接受监管的负担,在实践中,我们与财务的沟通与配合成为双方的共同需要。 四、内部审计在内控框架构建中的联动效应。 流程再造是创新型企业的灵魂。但是,创新又不可避免地会与现行法规制度形成碰撞,与现行的利益格式形成冲突。在这种整合之中,唯有内部审计能够凭借比其他部分聚集信息更多、治理范围更大、更丰富的上风,迅速形成一支创新型、反应快速的学习型团队,对开放的、动态的复杂治理系统发表更具权威性的评价。 我们汇集了来自团体各治理岗位的气力,针对各类主题联手攻关。这种无边界的组织效应和新型的“借脑”运作,产生了很大的协力效应。改变了我们审计气力投进的重点不再是各个治理环节的本身,而是治理的接口部位这一权利与责任的传递点。它带动了相关部分各自敲响警钟,主动承担责任的联手治理。使每一条审计线索的突破,化为一条切断流向不明渠道的财路,每一项审计建议的实施,成为一笔实实在在的治理创效的源泉。 我们在投资环节实施的“信息真实性审计”,增强了大多数投资者对国有资产保全的责任感;在物资采购环节联手实施“四大循环审计”,完善了“阳光采购”的内涵;我们在资产重组、资源利用的治理接口部位联合实施“审计穿行试验技术”,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两年来,我们通过评价内控制度,促进规范治理;评价营销制度,促进开拓市场;评价采购制度,促进增收节支,评价市场风险,促进优化决策,评价部分职责,促进闭环运行。通过对已报告的审计发现进行后续审计,求根溯源逼出部分联手治理,筑起控制利益流失的防线。 五、创新审计的精细化治理 内部审计在治理中与各个环节的专业治理协调日益紧密。审计的工具和技术、治理方法与这些部分的治理手段和措施也日益兼容并存,不少控制难点的突破往往是双方治理技术共同鉴戒和弥补的结晶。 近年来,我们逐步建立起自身的方法体系:致力于审计战略,移植来自国际的控制理念及实务技术;在内部审计资源治理中,我们建立了标准系统;在企业横向治理中,我们创建了跨部分的“多元循环法”;评价业务流程的“接口部位突破法”,“比价法”、“***监视法”、“同级审计制”;同时,“双向承诺制”、“审计备案法”、“穿行试验”、“内部控制矩阵图”、“***表”等近百种审计的工具和技术都使我们在付出审计措施时旗开得胜。 内部审计的精细化治理,促进了企业治理水平的同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