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量审计项目优劣的基本标准(3)
2017-08-17 06:19
导读:五、审计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程度是可以评价和衡量的 作为衡量审计项目优劣标准的第三个条件是,该标准必须是可以评价和衡量的,可以通过一定的载体
五、审计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程度是可以评价和衡量的 作为衡量审计项目优劣标准的第三个条件是,该标准必须是可以评价和衡量的,可以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考察和判定,否则,尽管一个标准可能是通用的,也可能同时是有代表性的,但它仅仅是可以想象而不可以衡量和评价的,终极也是不能成为现实的衡量标准。 审计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程度是可以评价和衡量的。 审计目标的确定情况,就是指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否正确、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审计目标的确定是否反映了当初审计项目立项的愿看,是否捉住了人们关心的题目,审计结果公布之后,是不是在上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是不是真正促进了被审计单位改进治理,进步了效率和效果。审计目标确定得正确、科学,就意味着审计项目预期要达到的目标是理想的,审计职员遵循服务于这个审计目标的审计方案进行审计,就应该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衡量审计目标的确定情况,主要针对审计方案中对于审计目标的描述,对比立项背景以及审计后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来考察。 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就是审计过程的产出与审计方案中审计目标的设计相比的符合程度,具体地说就是目标确定的题目都回答了没有,预期目的达到了没有。假如我们确定的审计目标是摸清家底,那么,所有的家底都摸清了没有,是不是只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再比如,审计目标是揭露其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题目,那么,审计后必须能够回答:究竟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违法违规题目,存在的违法违纪题目都揭露出来没有,报告中表露的题目是不是就是题目的全部。再如,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那么审计报告中是否对报表发表了意见,假如没有对报表发表意见,即使发现了再多的违法违规题目,也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审计项目。衡量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要通过将审计报告与审计方案的对比来考察 .
六、从审计目标出发评价审计项目,有利于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进步审计质量 将审计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审计项目优劣的标准,有利于引导审计组织转变审计项目质量治理的理念,更有效地实现审计的规范化、科学化。 毋庸质疑,衡量审计项目优劣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个衡量标准就是审计机关的标杆,所有的审计组织和审计职员都会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往努力,从而对日常审计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审计目标实现不全面是当前审计项目质量方面的一个突出题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职员少和为得到大案要案的结果,审计实施过程中往往只留意追查个人***和犯罪题目,审计目标的大量的其他方面都忽略了,最后交上来的报告有着惊人的违法违规金额、耸人听闻的事件,但对审计目标情况没有办法评价,没有全面回答,同时,审计组为追求遵守准则的效果,编制或补充编制对整个审计组并没有实际意义、而准则又要求必须编制的程序和底稿,从形式上将审计案卷做得完美。深究其中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题目就在于有些人片面地以为,只有抓到大案要案或者发现的题目数目多才有可能成为优秀审计项目。 从的情况看,审计机关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治理的重点是针对审计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控制,以完成规定动作、加强审核把关、分清和追究责任为主要措施,是没有中心的、被动的质量治理。这种夸大用事后纠错问责式控制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治理的做法,从单纯质量治理本身的角度来考虑,固然也是必要的,但从质量治理的效果角度来讲,不如在审计前和审计过程中建立一些主动、积极的审计项目治理机制,更有利于调动审计组的积极性,进步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将审计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审计项目优劣的基本标准,可以达到更好的质量治理效果。审计组织在这一衡量标准的引导下,以审计目标为中心加强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治理,将贯彻执行审计准则作为基本条件 ,同时努力建立各种有利于全面实现审计目标、最大限度进步审计质量和效果的机制,变被动质量治理为主动质量治理。通过事中事前的、主动积极的控制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审计组正确科学地确定审计目标和全面实现审计目标;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为审计小组进步审计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更有利于逐步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