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下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对策(2)
2017-08-18 01:17
导读:(二)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由于电算化系统下的审计与传统模式相比,工作的内容、对象、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传统审计模式中的方法和
(二)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由于电算化系统下的审计与传统模式相比,工作的内容、对象、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传统审计模式中的方法和程序也就很难移植到电子系统下。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从根本上实现与国际接轨。但是,上述准则中,并没有专门针对电算化会计系统拟定的内容。在国外,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1984年发布的《计算机处理对检查财务报表的影响》,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84年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15——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国际审计准则16——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都是对电算化会计系统下的审计所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在我国往往是经济立法滞后于经济事项,因此审计单位必须自己在实践工作中摸索和总结适合新情况的审计标准和工作规范。
(三)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由于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审计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审计人员面临诸多新的难题。审计线索的改变,无法实施跟踪审计;内控制度的变化,审计人员可能由于不懂电算系统的特点而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控制度;审计技术的改变使原有的审计方法难以进行审计工作。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作为审计的重要辅助工具和审查对象,是否了解它,是否熟练掌握它直接影响到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审计结论的得出,影响到审计职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二是拓宽知识面,加强业务知识,提高审计技能。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审计技术的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必将大大提高,不能局限于原有的项目,必须开拓新的内容,以期发挥审计的更大效能。这必然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宽的知识面,更加熟悉业务,才能把审计工作做得更好。三是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处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四)对审计方法的影响
传统模式下审计主要采用核对账目、核对凭证、函证等多种方式,而这些方式在电算化系统下有些将会失去效果。因为在信息系统中,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报表只是同一个数据库中不同方式的输出而已,这些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计算机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因此,在电子系统下进行审计时,首先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即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审计人员有必要采用专业软件,来测试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同时,对于记账软件的各个模块和流程也必须要进行跟踪,必要时要进行手工复核。只有正确的会计系统才能够得到正确的财务数据。由此可见,新时代的内部审计已经不仅仅涉及到财务知识,而是信息技术、财务手段、环境评估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共同采用的技术方法。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下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下内部审计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一套成型的专业规范,没有形成一支能够全面开展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审计业务的人才队伍,已经危及到了审计行业的生存。要完善会计电算化下内部审计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转变审计的观念
观念也就是认识,认识决定行为。内部审计除了查错纠弊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工作中的漏洞从而促使相关人员改进流程。现代企业是个复杂的系统,除了会计系统外,还存在着销售、采购、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电子系统,而上述系统之间则是紧密相连。只有树立全面审计的观念,而不是仅仅只局限于财务,才能真正做好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审计工作。要从全局的观念来进行审计,通过对会计电子系统的查漏补缺,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的其他环节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审计的任务就是去建立和完善制度,以制度来约束企业的管理者和各个岗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
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会计记录与信息的可靠性,这既是手工会计又是电算化会计的内部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