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绩效审计发展题目研究(3)
2017-08-22 02:01
导读:同样,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公共支出需求与国家财力供给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进步政府所治理的公共资源的“三E”更为迫切。此外,中国的政治
同样,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公共支出需求与国家财力供给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进步政府所治理的公共资源的“三E”更为迫切。此外,中国的政治制度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首先,从理论和中国宪法实质看,全体人民及其代议机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委托作为受托者的政府往治理和使用公共资源,治理好和利用好受托公共资源是“主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受托者的应尽职责。通过绩效审计促使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符合中国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思想,也符合“委托代理”双方的共同利益。这也是中国人大开始关注和推动绩效审计发展的根本原因①。其次,绩效审计的发展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关系有关,国家机关之间的分权和制衡关系是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普遍。中国的政治制度比西方更需要和更有利于人大立法机关实施监视职能或采取用于监视目的的各种措施。
四、中国发展绩效审计必须要解决的题目
我们以为,中国发展绩效审计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题目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绩效审计与政治体制关系紧密,由于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就意味着政府及财政资金成为主要的审计对象,这就涉及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题目。而立法监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财政预算监视,立法机关的权力被形象地称为是“管钱袋子的权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推进政治***化和法治化,这样一方面可使政府公共权力受到削弱并走向透明化;另一方面使人大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以及预算监视得到实质性加强。
此外,还应及时解决好两个题目:(1)人大预算监视的深化应结合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建立绩效预算制度意义重大,它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进步人大预算审批和监视的深度,又能进步人们对绩效审计重要意义的熟悉。其出发点在于要以“产出”或“绩效”评价题目,并以此预算安排。这就有利于人大行使对政府预算的审批权和监视权。现行的基数法预算下,预算单位所获得拨款与其业绩不挂钩,且预算不够细化,人大代表对此很难发表意见。绩效预算下,人大对预算的审查重点不是各部分的总预算,而是每项具体支出的公道性和效益性,这样就深化了人大的预算监视。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公共财政制度和绩效审计制度的配合。绩效审计运用比较全面、具体的和指标来衡量资金支出或投资完成后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按绩效项目来核算和考察其支出,从而为人大绩效预算审批和监视提供技术和专业化支持。(2)应加大审计体制改革力度。广东省人大和深圳市人大之所以通过政府所属的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人大究竟没有属于自己的专职审计监视组织。改革是大势所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8%的答卷者赞同或基本赞同国家审计的立法型体制改革。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五、结论
当前中国审计机关尽管也开展了一定的绩效审计,但从整体上看绩效审计的开展受到了现行审计体制的严重限制。审计体制是影响任何审计开展最根本的因素,而且审计监视的深度和力度越大,审计体制的影响就越大,作为高层次审计监视的绩效审计就更难以摆脱审计体制的制约。关键是现行审计体制的“内部审计”性质限制了绩效审计对政府层次及其公共资金使用进行深进的监视,限制了现行审计机关审计职责和工作重点从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的全面转移,限制了审计监视与人大立法监视的深进结合。相信一旦束缚绩效审计发展的体制桎梏被打破,中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就会在审计实践中充分彰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