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中国审计模式的创新(4)
2017-08-23 03:56
导读:五、 审计行为监控机制的建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审计职能和作用的体现,就是审计行为的结果。则审计行为结果必将满足审计的监视、经济评价、经济鉴
五、 审计行为监控机制的建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审计职能和作用的体现,就是审计行为的结果。则审计行为结果必将满足审计的监视、经济评价、经济鉴证基本职能的要求。所以,若审计行为不当、或失控必将引起经济监视失效或失败、经济鉴证无效或不可信、经济评价失真;将给市场经济带来危害,也给各经济利益关系人带来损害;同时,也给审计自身带来不幸。所以,审计行为监控机制是保证审计信誉、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审计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审计行为监控机制,主要包括审计行为监控主体、监控客体、监控依据、监控结果评价等要素。
1、审计行为监控主体。是指“谁进行监控”?由谁执行审计行为监控呢?可分为日常直接监控者、定期间接监视者。日常直接监控者是审计机构,而审计机构应据自己单位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来确定,可专设审计行为监控部分(或人),对审计行为的正当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审计行为的正当性是指审计行为符合审计行为法规体系(审计行为有效性是指审计行为结果达到了预计的审计质量要求);也可由审计机构负责人或总师负责从审计约定书(或审计
计划书)至审计报告(或后续审计)全过程进行监控。定期间接监控者,是指审计机构的行业组织治理机构、(如审计署、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财政部、证监会等。间接监控者主要通过各种规范制度来制约审计行为,并监视审计行为质量。如每年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情况年检、对国有年报审计质量抽查,这些注重事后监控,但也有事前监控(如资本市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准进制、大型国有企业审计准人制等等)。
2、审计行为监控客体。是指“监控什么”?主要是监控审计行为者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职业要求、执业能力是否达到、执业过程是否按规范执行、执业结果是否高质量。
3、审计行为监控依据。是指审计行为监控者按什么要求和法规进行监控。主要包括审计行为的基本法规、准则,也包括相关行业对审计行业制约的法规。但最实用的是审计机构自己制订的有关审计行为监控制度、措施、、程序。
4、审计行为监控结果的评价。指评价和衡量审计行为质量高低的评价体系,并据评价结果采用一定方式暴光和限制或约束哪些审计行为恶劣者,鼓励和哪些审计行为良好者。如给审计机构定级,每二年考核一次以决定升级、降级、保级,然后,据审计机构级别来限定其执业范围。
冯均科 . 论审计体系的目标设定 经济.1999.4
苏德硕. 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若干的思考 审计与实践.1999.2
严俊芳. 二十一世纪中国审计走向 经济参考.1999.83
刘志坚. 审计机关文化建设窥 审计研究.2000.2
朱小平. 关于股份制企业团体内部审计模式的探讨 审计研究.2000.2
刘桂良.论独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广西审计.1999.2
曾铁兵 杨援朝 深圳市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
调查报告 财会通讯 .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