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2)
2017-08-26 01:37
导读:二、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措施 我们通过熟悉审计风险,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规避和防范,只要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公道的水平,审计
二、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措施 我们通过熟悉审计风险,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规避和防范,只要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公道的水平,审计就是成功的。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过往那种单纯查处收缴的做法,坚持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正当性、效益性的同一。以为应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进步审计职员素质,强化审计职员的法律风险意识,做到知法遵法,依法办事 1.加强,进步全体审计职员的政治素质,从政治上防范审计风险。政治素质是业务素质的条件和保证,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审计机关对审计职员的基本要求。政治素质高,就会忠于职守,把握好审计职业道德,树立审计为国为民的思想,不致于出现审计***题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用***同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审计工作,加强审计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明创建活动,不断进步全体审计职员的政治素质,确保审计队伍政治上的纯洁性和可靠性。 2.强化业务
培训,进步审计职员的业务水平,从技术上防范审计风险。首先把好进人关,不具备条件的不能进;其次,应对在职职员进行后续,并形成一种制度,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吸收新的知识,进步业务能力。随着我国财税制度的重大改革,逐渐向国际惯例靠拢,以及机的普及,很多单位已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手段也在发生重大变化,这都需要一大批具备较新知识结构,精通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职员。鉴于现状,应开展各方法、各学科的业务培训,进步现有职员的业务水平。 3.进步审计职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做到知法遵法,依法办事。审计职员要有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除了把握本待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外,还要了解把握《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和相关的部分法规,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审计监视执法行为。在此基础上,要开展对法律法规适用的,正确地引用法律法规。很多部分经济、行政法律法规都有关于执法主体的规定,审计监视活动中援用其处罚条款进行处罚,严格意义上讲是越权越法。要从最高层解决审计监视与其它经济监视的关系,明确审计执法的涵盖范围,制订与《审计法》配套的财经处罚的法律规定,既体现审计再监视功能,又不超越权限。在各部分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协调的情况下,审计中可以引用有关部分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进行题目定性,但必须依照《审计法》及实施条例的规定对违规题目进行处理处罚。此外还要留意防范审计活动中对应予处理处罚的违纪违规题目进行越权“减免”所带来的审计风险。
(二)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保证审计质量 1.审计职员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及实在施条例和工作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投递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到依法作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书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对审计事实清楚、引用法规适当,但因违反法定程序而在复议、诉讼中被撤消具体审计行政行为所带来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要引起重视。 2.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各环节的审计工作规范,能够减少审计风险。在预备阶段,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找出其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做好明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方案;实施阶段,首先审计取证是规避风险的关键,审计职员取得的证据必须充分、有力、合规、正当、客观、真实,具有可证性,收集的证据一定要经过审计职员和被审计单位的主管和有关职员共同签章才有效,若任一方拒尽签章,审计职员应注明拒尽签章的原因,采取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其次,应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职员在审计活动中制作的“ 原始凭证”;最后,审计职员应严格自律,自觉执行执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则;报告阶段,提交报告前,应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有关重点、重要程序和对审计报告有直接的部分进行认真复核,确保正确无误。审计职员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不能凭工作经验和领导意图来做出结论。同时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监控制度、治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