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资源的整合(2)
2017-09-03 03:30
导读: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化和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后,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企业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模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化和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后,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企业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特别是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化,使传统审计赖以存在的企业一般内部控制原理正在被战略管理及其蕴含的企业风险管理所取代,致使建立在有形账簿基础上的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和建立在企业一般内部控制原理上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审计的取证要求,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形成审计工作的巨大风险。
为了降低审计风险,规范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应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而目前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大多还是运用个人的职业判断和一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尽管个别审计项目实行内部控制制度测试方法,但仅仅是设计一些格式化表格让被审计单位填写,根本起不到效果,内部控制分析、风险定量分析评估技术、分析性测试等这些先进方法和手段,许多审计人员和实践结合不起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运用也不尽于人意,审计人员仅仅停留在把财务数据导入审计软件,从查阅手工账跨越到查阅电子账阶段,审计软件的精髓和模块功能并未真正利用起来,距离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五)审计信息共享程度低,审计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由于集团公司系统内部实行多级管理,审计部门在过程中形成的审计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信息不互通,信息掌握不对称。一方面信息不完整,不能对审计立项、审计实施过程形成有力的信息支撑;另一方面信息共享较差,有限的信息未得到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及工作质量;同时在审计部门之间、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从而造成审计信息资源的利用不足。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三、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的对策
(一)加强内外部审计机构的协调,实现优势互补
尽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具体目标、工作环境等不同,但技术手段都是从审计计划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有众多的同质性,为整合审计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审计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审计一直走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之前,尤其在特定领域已形成了特色优势亮点。内部审计在审计实践中,可借鉴社会审计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思维理念。国家审计因以法律授权,具有高度独立性,尤其具有行政强制手段以及开展外部审查的职权,是内部审计工作无法企及的。内部审计应当加强与国家审计的协调,大胆利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工作,必要时,求得国家审计机关的帮助,获取外部调查证据,使问题彻底查清落实。同时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充分考虑到外部审计因素,尽量避免工作重复,最大限度地节约内部审计资源。
(二)改进审计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要大力引进、吸收、使用和推广先进的审计思想与方法,实现审计技术乃至审计思维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在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时,审计人员要对各类运用系统的组织、维护、运行、操作进行评价和测试, 通过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以及人员素质, 审查软件系统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并通过对软件的功能测试、合法性测试、安全性测试和容量测试, 以及对系统的符合性测试, 进一步确定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以此进行实质性审计。
在审计实践基础上,结合新形势要求,不断改进审计技术,在充分运用常规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审计发展趋势,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内部控制审计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抽样技术运用、非现场审计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加以整合推广,形成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方法,从而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实现审计机构内设机构的有效整合,合理调配内部审计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