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 建立区域文献特色数据库,对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阐述了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过程,叙述了区域文献数据库的建立模式以及服务平台的搭建方法。
关键词 区域文献 文献资源建设 特色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
地方文献是指以任何载体形式记录某一特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及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知识信息的文献。借助于图书、情报、文献学、管理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建立据有地方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可以保存和发展地区文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区域文献的采集与分类
1.1 确立文献收集范围
(1)地方性文献的收集范围并不局限于现行的行政区域划分,而应根据本地区地理区域的历史沿革及变迁等实际情况来确定文献的收藏范围。如我馆以有关唐山市建设发展文献信息为收藏中心,外延到河北、北京、环渤海、大东北、珠三角、长三角、西部,以及国外的如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伯明翰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等等相关区域。(2)以经济、科技类文献信息为主,兼顾政治、文化、教育等其它学科门类文献信息。(3)所有本地出版的报纸杂志、地方政府公报、专报、文件、档案统计数据以及直接反映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等数据。(4)地方籍名士的作品及事迹也是地方性文献的组成部分。(5)收藏时以近期文献信息为主要收藏范围,逐步回溯。
1.2 文献信息采集途径
信息资源分散、类杂,除了信息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还需要社会各方及相应制度的支持。(1)与社会各个方面建立直接的联系,如出版社、各政府机构与组织、考古单位、文联以及著作人等等,创造广泛、及时地获得文献资源的途径。(2)挖掘地区各馆内现有资源,对馆藏相关文献信息资源重新配置,如与当地有关的地方志、地方年鉴、地方统计资料、地方大事记等。(3)按照藏书结构与采集范围,抓好现期文献的采集工作,适时制订文献补配工作,同时制订文献补配计划,逐步补配缺藏文献。制定本馆书刊采购计划时,对特藏部分实行特殊政策,从采购数量到质量给予保障。(4)建构规模化的网上虚拟文献信息资源体系,通过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形式弥补馆藏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不足。(5)加大宣传,向社会广泛征集。如我馆在现有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加重了区域文献类馆藏的投入力度,新订期刊有《环渤海经济了望》(国内区域类)、《东南亚论坛》(国际区域类)、《区域经济参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专题学术类)等等。并拟择其精要,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于远程网络查询、共享,并从互联网上下载及自行数字化扫描处理。
1.3 地方文献的分类
地方文献内容广泛且具体,有其特殊的分类方法。如果本地区县域界限不鲜明,可以把文献分为史料、县区文献、人物、出版物等部分,然后按学科信息分下位类,如政治,经济、科技、地理等;也可以先以学科分类,然后以县域为下位类详分。关于人物和出版物可以按年代加以分类。如果各县区相对独立,地域划分的意义明显,就可以以地域为主要分类依据,然后继续选择其它方法详分。地方文献自行分类,可以保证文献的有序性和完备性,但也存在给资源共享带来障碍的缺限。
2 区域文献数据库的建立模式
地方文献具有数量大、文献种类多、载体复杂、多媒体信息不断增加的特点。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既要反映文献的特点,又要根据建库单位的实际,适应建库的需要,便于操作,并能尽量实现网上发布。
2.1 书目数据库
主要收录有关方面的专书专著,以各图书馆的书目数据为依据,在数据录入和标准规范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汲取。在建立过程中,可以先将各馆中与区域文献有关馆藏的书目数据单独作为一个书目数据库发布于网页上,使读者能比较清楚的了解文献的典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