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从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图书馆民族与地方文献工作两个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丛书1-4辑做了简要评价。
[中图分类号]G255.1;G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8214(2004)03-0078-01
近来有幸读得由李晋有、方鹤春等人主持编辑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丛书的前4辑,获益匪浅,深感是书不独为治民族史、民族文献学之必读,亦当为图书馆从事民族文献工作、地方文献工作的人士常置案头,故不揣自身学识之浅陋,将些许读书心得整理成文字,姑为"评介",以荐馨香。
从我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开发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突出体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厚积薄发,肇启山林 我们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古籍(尤其是民族文字古籍)见诸史载的并不算少,但辗转传世者稀,散落待拯者众。清中期以来,受新汉学影响,间有大家致力若干较大的少数民族之古籍搜寻、整理、研究,但囿于历史条件,终难成势。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虽然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工作曾一度有中兴之象,但理论研究尚显薄弱。新中国的少数民族古籍事业尤其是研究事业的真正高潮,当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始。如是居间,国家民委专司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出版之协调、领导的"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功莫大焉。在其麾下,不但聚集了数以百计的少数民族古籍专家,还通过课题审定、出版规划等形成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古籍整理成果与研究成果。由是,该机构于1995年前后策划并立项,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丛书,每年1辑,专门征集、遴选民族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笔者有幸读到的便是该丛书的前4辑,分别出版于1997年至2001年间。由上述简概而知,该丛书不独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方面成果的厚积薄发之作,更肇启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优秀论文集丛书之山林。诚如首辑出版说明所谓:"山林既启,来者可俟。"
兼收并蓄,惟质馨香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古籍事业开始在"抢救、搜集、整理、出版"已取得可观成就的基础上开始向学术研究方面着力挺进。一为民族古籍工作者撰写发表了大量与民族古籍相关的学术论文;一为研究的深度、广度日见拓展,一些传统的研究课题,一些大的古老民族的古籍研究以及一些民族经典文献(尤其是非汉文经典)的研究进入学派并立、争鸣日炽的新阶段,同时,许多民族古籍研究者开始将视野投向新挖掘、整理的众多相对弱小民族的古籍的研究上,新作、力作层出不穷。《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的编辑者们审时度势,确定了兼收并蓄、惟"不刊之论"是收的选录原则。从量上看,国内每年公开发表的民族古籍研究论文日见增多,而是书前4辑每一辑收录论文仅在30篇左右,27万字至32万字不等,足见收录之苛严。从前4辑已收论文的作者分布看,既有前辈大家如马学良、王钟翰、宋蜀华、张公瑾、梁庭望、戴庆夏、宋兆麟、陈连开、陶立、史金波、贺希格陶克陶、王辅仁(已故)、道润梯步(已故)、傅璇琮、徐艺甫等人的名作,而大量的新作力作则出自众多的后起之秀尤其是少数民族作者;从已收录论文所涉少数民族的分布上看,有20篇属专题研究诸如高山族、水族、(广东)瑶族、赫哲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土家族、仡佬族、哈尼族、朝鲜族、东乡族等相对弱小民族之古籍的论文,而研究满、蒙古、藏、回、维吾尔、彝、壮、白、纳西、苗、瑶族等古老民族古籍尤其是经典文献以及西夏、突厥、回鹘、女真、契丹等古代民族古籍的论文自是三分居二;从已收录论文的内容上看,不惟广泛涉及诸多少数民族的政治、法律、哲学、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地理、医学科技,而且注重收录研究口碑资料的新作力作以及书目成果;在收录标准上,坚持"不宗一家",力求所论所述言之有据,持之有故。从而使得每辑收录论文虽风格各异,持论有别,"却每见新意,洗人耳目","洵为见力之作"。总体上说,其力求兼收并蓄,追求"不刊之论"的编选原则贯穿始终,与我国古籍整理、研究领域的"善本"之选可谓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