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7)在拍摄前 (以个别拍摄场次和日期作计算单位,而非指整个制作),相关单位就美术指导落实的构思进行制作,美术指导则主要作监督之职,并跟进相关制作的进度。
(8)拍摄期间,美术指导往往须要在现场监督及跟进;并为制作单位临时的要求或现场即时的变故作出相关的应变。
(9)拍摄完成后,美术指导或须参与电影的后期制作,特别是动画及特别效果的加工。
四、电影《夜宴》的美术效果分析
《夜宴》这部电影以“黑暗”的色彩基调,对比度强烈的色彩为影片中的主色彩,黑衣黑夹的武士,赭色袍子的将军和酱色裙呗的宫女成为影片中最主题的色彩。用叶锦添的话说就是“色彩是性感的”。正是这种黑暗的色调,《夜宴》中贯穿始终的是抑郁色调 ,《夜宴》以冷色映射人物的抑郁,给影片造成了一种压抑的视觉,目的是强调影片的悲剧性与历史化、悲剧化的大氛围,以此表现宫廷争斗的黑暗。
《夜宴》彩绘的特点
1.这一次做的是全身的彩绘,一般人体彩绘都是以模特身上的某些部位作为绘制范围,其他部分会配合一些基本的化妆或是适当的衣物,而这次是要把模特的全身都变成我的画布,甚至会细致到模特的每根手指和脚趾(微笑),这样的选择可以最大限度的让人体的美和彩妆产品完美的结合起来,而且用整个人体作载体,你的作品会随着模特的一举一动变成“活的”——有灵性的,让人看上去整体是一件艺术品;
2.这跟以前的一些作品,比如今年刚刚为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中国文化月做的装置艺术是不同的——那是要用艺术的形式表现艺术。
3.就是男性人体“性感”的美。根据模特身上不同部位的肌肉的特点特别设计它们的颜色和图案。把传统京剧很严肃的地方变得有点“性感”,男性同样可以用健壮的肌肉和健美的体态,来表现出一种力量的“性感”。
《夜宴》中人物角色的美术特色
在《夜宴》章子怡扮演婉后,既是太子的继母也是太子的情人。章子怡在片中的服饰色彩单纯,要么全红要么全黑,最多也不超过两种颜色。即便是展现婉后沐浴的剧照也由红色花瓣布满画面,色调很纯粹。
黄晓明饰演太尉之子,为了从视觉上表现其从年少气盛到深怀城府的变化,造型师特别为黄晓明的后期造型增加了浓密的胡子设计,使他显得更成熟稳重,有谋略。而说到片中这个武夫的形象,黄晓明所穿着的服装也是设计最精致的,其中一件盔甲肩胛两侧都绣有国画,刺有书法,盔甲的背部可以插刀,整套装备由十余个部分组成。
葛优扮演的这个角色——老谋深算的厉帝,在剧中引发了所有事件。虽然服装上并不如前几人的华丽,但是从几张提前公布的剧照中,葛优奸笑的表情及充满阴谋与仇恨的眼神中。
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竹林中的伎人馆和黑竹桥,他们确实没有任何浓烈色彩,而只是呈现出有冯小刚说的那种黑白色调。冯小刚以黑竹桥为例讲述《夜宴》的美术风格:“这个桥只是这么一道弧,连栏杆都没有。
吴彦祖向我们提起影片的色彩时,曾经说竹林伎人馆的开场戏是全片最为明亮的一场戏,之后的色彩越来越浓,到了“夜宴”那场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油画一样的浓重了。《夜宴》最重要的一场戏发生在长生殿,整个宫殿都在塑造一种恐怖的氛围,就像一个鬼魂。把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的身上,角色永远是镜头的核心。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影片的结局选择了炮制一场奢靡的晚宴,在悲剧以死亡作为终结之后,了让戏剧影像消逝融会到古典式的壁画图案里,以冷冷的青龙石刻与暖暖的福寿禄图终结。石刻青冷的色调为《夜宴》的冷悲剧色彩做了注写,有着相得益彰的效果,充分体现了美术效果的传奇作用。
总结
电影之所以受人们的欢迎,不仅仅在于导演在电影中发挥的指导作用,美术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以忽略的。一个好的导演导出来的电影没有一个好的美术效果来衬托,那么电影只有灵魂而没有表现灵魂的肉体。这就是说一个好的美术效果能让电影充满活力,也能让导演的工作事半功倍。
在中国的现实中,电影美术往往被当成可有可无的一种东西。很多导演仅仅重视所谓的故事,演员的表演和台词,而对影片的美术元素缺乏必要的关心。就服装设计举例说明,国内某著名导演在执导一场戏时,因主演说了一句“这衣服有点短”,就命令同组的一个人把衣服脱下来给主演换上,丝毫没有考虑美工在设计这件衣服时付出的心血,没有考虑换上的衣服是否和角色当时的境遇相符、是否和场景以及其他人物服装的色彩和谐,能否突出他作为主要人物的地位。按照周主任的说法,这说明导演“只重视电影美术的表面,而忽视了它的内涵。”
现在中国电影界对电影美术的重视程度非常不够,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影片的艺术水准,因此导演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要重视美术效果的作用,使自己的影片更具有色彩。
参考文献
1. 《电影学院美术系教材---电影画面透视学(精装16开)》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居山
2. 《电影美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周登富
3. 《影视美术设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吕志昌
4. 《影片分析透视手册》中国电影出版社 王鸿海等
5. 《与当代电影美术史的对话》中国电影出版社 王鸿海、刘晓清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