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课程标准》认为美术课程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心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在浙江省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生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中,余琳玲对美术教育评价进行了实践探索,笔者把其实践如下:
从以上三点的研究中可见,我国在注重知识传授、智力发展的基础上,随着课程改革,美术教育评价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与美国美术教育评价相命拢的部分
《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加强形成性评价。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都可以表现出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观点:重视过程评价、重视情感评价;而《课程标准》中“强化评价的诊断”也正是艾斯纳把评价过程看成是诊断程序的另一种演绎。
余琳玲在《课程标准》的下提出的四“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美术教育观念,罗恩菲德就明确反对把学生作品分等级;艾斯纳在评价方法上提出“学生的自我报告表”也即是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育内容中,余琳玲把评价范围从以前只注重知识的掌握扩大到三个领域,这可以明显地看出她吸收了罗恩菲德注重过程、注重儿童的情感参与的教育观。
2.与美国美术教育不同的部分
《课程标准》对评价方式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等,而在余琳玲的论文中,她提出了“等级制评价”,虽然在她的具体描述中把等级评价相对“模糊”,指出等级制评价只分“合格”和“优秀”两个等级。我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评价与罗恩菲德坚决反对把学生作业分等级的两种观点的“折衷”。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照搬美国的教育经验,必定要有自己本身的特色,这必定要考虑到我国特殊的传统及国情。只有适合中国国情的美术教育理念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
三、中美美术教育评价比较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分析了美国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的美术教育评价观,并结合美国巴雷特·肯特儿出版社的中学美术教科书,得出了美国美术教育评价是在“工具论”和“本质论”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结论,
即由浪漫表现极向科学理性极发展;通过分析尹少淳的美术教育评价观和余琳玲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中国的美术教育在吸收西方优秀的美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探索前行,希望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美术教育评价理念。也就是说,中国的美术教育在从科学理性极向浪漫表现极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由于历史、、和等发展不同,中美的美术教育从教育观念到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差异,如何评价一个的美术教育情况呢?有些人认为西方的美术观念更人性化,而有些人更注重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然而,从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的情况来看,《美术课程标准》更注重在批判地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的同时发展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美术教育道路。毕竟,就像老人所说“合脚的鞋才是最好的鞋”。美术教育也是如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