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南通蓝印花布 工艺 文化特征 “现代”精神
[论文摘要] 南通蓝印花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制造工艺十分讲究;蓝印花布的最大特征在有意无意间关合浓烈的生命意识;从色思维学本身来看,可以从蓝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方面寻找原因;南通蓝印花布的内涵在任何历史时代都包含着的那个时代的“现代”精神,使南通蓝印花布历久弥新,成为不朽的工艺品门类。
南通蓝印花布是印染艺术的奇葩,研究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发展 、制造工艺与文化特征 ,对于认识我国的文化传统,促进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发展并世代承传,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南通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吴越文化 、荆楚文化和齐鲁文化在这里撞击融汇 ,形成了江海平原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 。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 ,蓝印花布已经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 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 、装饰多种类型、从阡陌田畴走向都会城市。 国人利用蓝草 的色素染色 ,可追溯到春秋 战国时期。苟子 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 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北魏贾思勰记述 了从 蓝草 中撮蓝淀的方法 :“七月 中作坑,令受百许束 ,作麦秆泥泥之 ,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 ,冷时再宿 ,漉去 菱,内汁于瓮中,率 十石瓮 ,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 ,还出瓮中,蓝淀成矣。”
古代漏浆防染印花历史悠久。早在北朝就出现了用镂空花版和防染剂的蓝底 白花布,原称“蜡缬”。唐代统称“染缬”,包括“绞缬”和“夹缬”。夹缬工艺是用特定木板缕刻而成 ,然后把布匹对折夹在两片刻有同样花纹的木板 中间,捆扎后注人需要的颜色或者投入染缸中染色,待去掉夹板后,便显出蓝底白花图纹。夹缬工艺所刻花版费工费时且容易变形,南宋加以改进,用于印染蓝花布,又名为“药斑布”,俗名“浇花布”。史籍中记载了嘉定及安亭镇 的印染情形:“宋嘉定 中(1208--1224)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 、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药”即染色原料蓝草 ,“斑”是 防染浆剂印后构成的纹样大小斑点,故称“药斑布”。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药斑布”简单、粗糙的图形已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生活的需求 ,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 、木雕等传统艺术 图案,不断地丰富药斑布的纹样。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印花担 ”队伍 的迅速发展,他们只印花 、括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这种“印花担”在江南也称 “秃印作”,他们走街 串巷走乡串村 ,担子一头装的黄豆及石灰粉,另一头装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凭客户挑选花型加工。清末,南通地 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农家把刮好浆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 ,或 自己制作靛蓝染色。由于蓝印花布需求的不断增长 ,蓝草种植的普及亦推动制靛业的发展。
南通人多祖祖辈辈以种蓝草、蔬菜为生,每年农历二月种植蓼蓝草 ,五月份收割头蓝,大暑季节收割。制蓝方法同历史上记载大致相仿。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 ,自纺 自织的便利工艺,使江海地区染织业迅速发展 ,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蓝印花布的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及南通传遍江苏,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 ,产品除供应本地外 ,还畅销并影响到全国各地。各地民间艺人又结合本地民风民情,创作符合当地审美情趣的蓝印花布纹样,产生出不 同风格的各种图案。由于原料中用了黄豆 ,湖北称为“豆染布”;蓝印花布工艺上需刻制花版 ,福建称之为“型染”;东北称蓝印花布为“麻花布”;而在山东等地区,因为江苏是蓝印花布 的发源地,至今仍称蓝印花布为 “苏印”。
蓝印花布的制造工艺十分讲究,一般有 4道工序 :一是纹样设计和花版制作。先用点 、线 、面合成纹样 ,然后用纸 合成花版 ,最后用熟桐油油漆晾干;二是印防染糊与晾干。把石灰和黄豆粉加水拌合成印花防染浆,漏刮在织物上 ,完全阴凉干燥,才能开始染色;三是调制染液与土靛浸染。用蓝草的色素制成染液 ,在室温下进行多次染色。一般染 色三四次 ,中色七八次 ,重色 1O次以上 ;四是刮浆显花与清洗晾晒。染色后的蓝印花布经晒干或烘干,用刮刀刮掉防染 浆层,然后用流水多次清洗,洗尽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