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艺术语言
2014-06-10 01:23
导读:美术学论文论文,文化自觉与艺术语言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毕业
毕业
由周长江艺术展开
破。81年第1次系统看当代艺术,周长江深受震动。尽管被“消毒”了,他还是感到我们的革命现实主义不是唯1正确的, 人家不是瞎闹的,人家甚至比我们还严肃,有艺术宣言,有
哲学立场。他开始在理论追问和实验创作中理解消化西方当代艺术的观念。
立。83年中原之行,让周长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艺术的精神支撑点。沉默千年的石雕让他顿悟了东方传统艺术的宏大与忍耐、简达与雄浑、朴素与神秘。轻拂历史的尘埃,素未谋面的来者理解、沟通却毫无隔阂。同那时的1代文化人1样,他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试图破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或者说现代中国文化寻根的密码。
周长江知道,自己是个艺术家,离开了艺术语言奢谈观念那便什么东西也弄出来不是,但是没有文化观念因循守旧或全盘照抄,弄出来了什么那也什么都不是。
也说“85思潮”
那时1个人文日新的年代。
社会思想禁锢的被打破,世界本来的面目渐次展现。人们对愚昧盲从的10年开始反思,人们开始对激情燃烧的岁月开始反思,人们重新接起历史的接力棒,对5千年的文化传统进行反思。
“85思潮”是
美术界参与社会思潮的产物。敏感深刻、富于想象的艺术家1旦摆脱了单1艺术观念的束缚,1旦接触了世界种种文明种种艺术,便会以几何级数的速率产生更多的想象。艺术家们厌倦了灰色的画布,厌倦了酱色的调色板。打破大1统的苏式革命现实主义,调出艺术绚丽缤纷的本来面目得,多少人都充满激情的做着自己的事,多少人都迫不及待的从世界艺术之林中吸取着养分。各行各业不计其数的思想者也纷纷拿起艺术的武器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民族对个人的思考——文艺复兴其实更重要的是社会思潮的变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思想观念极度匮乏的艺术界,这样1次“文艺复兴”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尽管910年代后这种全社会性的思考探索中断了,尽管思想家多叹市场经济下人文气息的远去物质欲望的横流,但是作为1种与国际接轨思维方式在种种力量的作用下从来就没有中断,也不可能中断了。
恰恰是市场经济,在2006年再次把当代艺术推向1个大众焦点位置。如果说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博览会只是专业圈的游戏,那么今年的纽约苏富比拍卖行则通过耸跬蹲试俅伟训贝艺术推到人们面前,继而国内拍卖市场也掀起“当代热”。然而,热的快,凉得也快。春拍尚“春满意闹”、秋拍却已是“秋意阑珊”。市场、学术界都在反思当代艺术存在的价值?
当人们冷静的打量那1件件被拍出天价艺术作品,进而审视更多那1时期的作品,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是有些苍白的:对国外艺术手法的借鉴是否有嫌简单粗浅?观念、叙事的成分是否超过了语言本身?有多少艺术家坚持了艺术语言的深入研究、创造?作为1种“潮流”,有没有对艺术规律深入探索从而形成自己1定代表性的艺术语言?文化、
政治的符号是否与艺术水乳交融?甚至,有些东西根本不是艺术,而是1种迎合、1种投机?
那么,怎样的当代艺术是“好”的艺术?“文化殖民”或者“艺术阴谋”的观点有多大程度上的合理性?怎样的当代艺术是真正的“中国艺术”?这是1堆没有唯1答案的提问。笔者试图通过周长江的艺术个案,通过对他的创作态度、创作方法、创作成果的梳理,尝试1种寻找答案的方法。
个案:周长江的艺术实验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周长江,男,1950年生于上海1个工人家庭。家谱同辈中间字为“长”,又据说命相缺水,故名“长江”。同那个时代出生很多艺术家1样,从小爱乱涂乱画,在学校、在少年宫接受了绘画启蒙教育,在革命宣传中自发的成了1名“工人业余画家”,在“文革”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接受正规而单1的革命现实主义美术教育。
1981年8月,北京,“全国青年油画创作座谈会”,波士顿博物馆收藏作品展览、讲座。当210世纪美国艺术所有的艺术流派、宣言、动机、方式、社会背景哲学立场和社会影响、史学意义以及各流派的依存关仪对艺术史的推动…都通过作品、幻灯片11展示时,全场鸦雀无声。周长江和所有的人1样被深深的震撼,但却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突然发现你追求的东西不符合艺术本质至少也是不全面的。他们是闹着玩的吗?不,他们比我们严肃的多!”“真的要在艺术上有发展,就得弄明白艺术。”
从个例来说,严格的理论学习未必是艺术家的诞生的必要条件,对于缺乏灵性的人来说,有时理论恰恰是桎梏。但是对于1个民族来说,文艺理论的混沌意则着艺术前景的黯淡。
周长江开始在各专业单位搜寻现代艺术的0星资料,有的还是透过批判文章从字里行间去理解。那时搜索可没有“谷沟”,只有鸿沟。后来,文化哲学译著渐渐增多,也不知不觉耗掉了他工资的大半。80年代的文化洗礼是中国重新启蒙的发端,周长江在其中“从不懂开始进入了1个无限开阔的领域,至今乐此不疲”。
艺术观的转变让周长江觉得在当时对艺术形式的探索是有革命意义的,是对教条的突破,是回到艺术本体的开始。他1边学习,1边进行实验创作。“1直有4年多都是这样,用他们的方法,画我们的题材,在创作的过程中消化西方的语言,慢慢对他们形式上的精神就弄明白了。”系列作品虽然得到同行的好评并常常获奖,但他自己心理异常清醒:这是浅显的拿来主义,是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理解西方各种艺术样式和观念的尝试,远不是目的。
“欲工其事,先利其器”,这个传统的方法论对当代艺术的创作显然不属陈腐之列,恰恰是不下水学游泳的学风使1些当代艺术家剑走偏锋,也使得社会对当代艺术造成1定程度上的误读。
在形式探索的同时建立个人艺术主张,这成了周长江心中1种深深的呼唤——他越来越感到外在形式可以“痛快1时”但缺乏个人原创的力度。1983年的中原之行为他在传统文化的认识上补了1课,更重要的是让
来源:Tom 专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