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家黎鲁印象记
2014-06-12 01:03
导读:美术学论文论文,版画家黎鲁印象记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毕业
毕业
初见黎老我真的很是惊讶,没想到从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位置退下来的这位革命文化老战士家中竟是如此的朴素,没有丝毫装修的老房子里,到处弥漫着1派5610年代上海人家的怀旧气氛。和着这种特有的怀旧情调,黎鲁向我讲述了他的“峥嵘岁月”……。
1
黎鲁1921年生于广东番禺的1个革命之家,父亲在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关税自主及维护海关工人利益活动,并被推选为“海关华员联合会”(即海关俱乐部的前身)主席。(解放以后父亲因精通
英语在长春
电影制片厂翻译过《罗马101点钟》《维斯奥幸集中营》《好兵帅克》《忠诚》等数10部影片)。在父亲同事王纪华等革命同志影响下,在310年代黎鲁就投身了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那年,象许许多多的爱国青年1样,正在上海复旦附中读书的黎鲁怀着对革命圣地的美好憧憬,怀着1腔抗日报国的热情想奔赴延安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当他就此向自已1向崇敬的王纪华求助时,王纪华笑笑说:抗日不1定非得到延安去呀,在上海同样可以抗日嘛,你还是留在上海的好。就这样,黎鲁曾1度来到大复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前身)担任地下党支部书记,不久又被组织上调到地下党办的公开刊物《海沫》工作,从此成为我党文化战线上1名战士。在工作中,看到许多进步青年正是在革命文化的薰陶下走上了1条党指引的光明大道,黎鲁心里很是欣慰,并决定到学校进1步深造,以便更好地为党工作。由于黎鲁自小喜爱绘画,便报考了上海美专2年级,并被录取。但党组织出于对黎鲁的安全考虑,决定要他再次投考新华艺专,这样黎鲁在1941年春进了新华艺专学习西洋画。此时正是伟大的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阶段,文化工作在抗战中的作用更显重要,在新华艺专,为了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学完课程,以便早日走出校门,黎鲁刻苦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为将来的文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年后,黎鲁走出了新华艺专的大门,成了1名光荣的新4军文化战士,抗战胜利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在部队从事《战士文化》的编辑工作。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黎鲁在艺术道路上并没有朝西洋画的方向发展,而是将主要精力投入版画创作。因为版画创作的材料比较简单,1把刻刀,1块板子就行了,不象西洋画创作那样对创作工具要求较高。为了表现我军广大官兵的战斗生活,黎鲁常常冒着生命危险来回奔波于各个战场,用手中的刻刀鼓舞着沂棵堑母锩斗志,表现人民军队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进行的气势宏伟的战争场面。他创作的《殉难者》《仇恨》《鲁南民兵》《战斗间隙训练》《决战即将开始》《济南攻坚》《告别》等许多反映解放战争体裁的作品在《华东画报》《大众日报》等刊物一经发表便赢得了好评。《殉难者》创作?946年,当时敌人突然向我解放军发起进攻,我军某
政治部组织部长及某科长带领部队英勇作战,光荣牺牲,黎鲁得知此事,悲痛之余创作了这幅作品,并发表在《建军报》上。发表于《大众日报》的作品《鲁南民兵》生动展示了战斗间隙训练的场景。被版画3元老誉为华东老区优秀作品的《告别》曾在苏德日等国书刊转载,影响甚大,并被选入2002年6月在上海举办的《上海早期版画珍品展》。该作品生动刻画了人民解放军在离开村子奔赴前线时与乡民们告别的情景,画面上有上门板、吹集合号、拉家常等种种细节,充分反映了军民鱼水1家亲的气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
解放后,黎鲁作为我党文化战线上的1名老兵,积极投入了新的工作。那时连环画由于其形式贴近人民大众而成为党和政府组匀嗣褡钣杏跋斓男传武器之一,毛泽东为此还发出“要办连环画出版社”的号召。由于这一需要,黎鲁全身心投入连环画的编辑出版与管理中去了。上海是连环画的大本营,?951至1958年黎鲁先后在华东人民出版社、新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单位主持连环画工作。在这之前,黎鲁也在连环画方面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他创作的《金弟》、《阿发》曾在《解放日报》、《劳动报》进行连载。当时连环画体裁几乎是清1色反映现实生活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连环画这种艺术形式的作用,中央主持文化工作的胡乔木同志便提出连环画要多搞1些古典东西,黎鲁深以为然,并身体力行主持编创了《3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文学体裁的连环画作品。不曾想到被领导上批评为上海连环画界存在“厚古薄今”现象,说是古装、翻译、战斗故事太多。作为出版界连环画创作负责人的黎鲁当然为此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及至1958年8月出版界拔白旗,他被撤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职务,降为1般平民,并下放农村进行劳动改造。黎鲁不是那种能上不能下的人,或许在战争年代目睹了太多战友的离去,他胸怀坦荡,无论何时何地,他从不埋怨,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工作中去。从管理岗位上下来后,他又拾起了自已的老本行—木刻版画,从58年到62年,黎鲁创作了许多木刻作品,题材从古到今,颇为丰富。其中他最为珍爱的是那幅描绘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人物木刻作品,画面上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没想到这幅作品日后会成为他反党的1大罪状。当时因党在农村政策出了偏差,有人便借此指责黎鲁不安好心,创作这种木刻是要“鼓动农民向政府造反”,于是黎鲁又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了批斗。象文艺界许多人1样,黎鲁在政治斗争的漩涡里历尽了波折,但他心里始终很坦然,对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情感使他不象有些人在挫折中丧失信心,甚至采取那种被革命派称为“自绝于人民”的极端行为。他相信历史是公正的,挫折只是暂时的……。事实正象他所料的那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祖国又迎来了1个明媚的春天。1978年,黎鲁在当了210年的“平民”后再次走上了领导岗位,出任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1直到1984年冬正式退休。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
作为1名版画艺术家,黎鲁对大自然有着1种近乎痴迷的爱,而作为1名穿越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痘战士,那浸染着无数烈士鲜血的中华大地又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他。多少年过去了,他始终惦自已曾走过的那些村寨,惦念着那里的人民……。终于有一天,年过半百的黎鲁便产生了退休后游遍祖国的心愿,于?975年在57干校劳动改造时,黎鲁利用51节干校5天休假时间,骑着那辆510年代买的“老爷车”(自行车)从上海到苏州作了1次跨省游。于是黎鲁惯于借助这种骑长途车的机会,静心集中思考着如何理解“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1“最高指示”的意义。那时道路很差,1路磕磕碰碰,但那种愉快的感觉却是从未有过的。正如他自已在游记中写的那样:也许是潜伏着的心态是发自客体的生机感和主体的亲缘感。当两类感受发挥到1定极致时,必然产生舒畅,无需他求。这次跨省游的感受对黎鲁周游全国的计划无疑是1个巨大鼓舞。而老画家钱鼎谈他如何跋山涉水,在风吹日晒下作画的种种乐趣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原本周游的计划中又增加了写生的内容。苏州之行回来后,他便计划着未来的全国游。1984年黎鲁终于退休了,久已企盼的心愿实现了,黎鲁那种激动的心情是用语言难以言表的。退休第2天,他便带着颜料、调色盒、水瓶、画板、画纸挂在车把前上路了。从那时起到93年为止黎鲁先后单骑游历12次,足√け榱硕十余省,写了《八山十七水》《速写十五省》。至今回忆当初游历路上的种种往事,黎老脸上溢满了怀旧和激动。黎鲁这种探古访幽、寻根索源的游历,和现在由导游带领下的旅行团是大不相同的,有时免不了要跑许多冤枉路。他在寻访陈独秀墓时就经历了这样的事,他在游记中写道:“出了安庆,在公路上一直注意着陈独秀墓地,路人先说是过了头,于是回头找,又说还在前面,后来有一骑车人热心带路,结果他也迷失了方向,绕了好多冤枉路,再连问几个路人,穿过小路,绕过水塘,转了几个弯子……为找墓足足用去两个小时。”其实这样的经历在他的单骑生涯中不知有多少。现在回头想想,觉得这路其实走的并不冤枉,因为它使自已的游程显得更富于乐趣。还有一次,黎鲁在宁夏某地秦渠公园大门外画速写,引来了不少围观的人,只听得有人说“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画这个?”黎鲁说:“老了,还画不好。”那人知道黎鲁误会了他的意思便说:“不!不!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这么大年纪,怎么不好好在家享受享受?”黎鲁笑着说:“我这不是在享受吗?”当他画完到公园门口取自行车时,这群人看到车子上的上海牌照,很是惊讶,连连向他翘起了大拇指?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其实出游的收获不止愉悦了黎鲁自已,他在游历过程中创作的数百幅速写作品配以简洁朴实的文字,也给读者以爽心悦目的享受。上海著名老版画家,也是黎鲁的老朋友杨可扬在为他的《速写105省》中这样写道:“收集在这里的3百多幅速写作品,有的极为认真精到,具有很高的水准……带着浓浓的乡士感情和深深的思念意义”“单骑超万里,带写105省,导读兼卧游,赏心又悦目。这就是我作为最初1批读者中的1个总的感觉。”
4
或许是长期从事版画、连环画创作的缘故,黎鲁的人物画也是非常的有韵味,他创作的《乾隆104年雅集》堪称人物画长卷中的精品之作。应笔者之请,他寄来的这幅作品,画面上郑板桥、曹雪芹、伏尔泰等510余位中外名人神态各异,动作各不相同、用笔精到,堪称人物画中的大手笔。据黎老说,这已是他第101次创作此画了。1幅画创作如此多,这1方面说明了黎鲁对这1体裁的特殊爱好,另1方面也说明了此画在众多友人中所具有的影响。当笔者问及他初次创作此画的情景时,黎老微微1笑说:“大约在96年上海的1个版画藏书票团体负责人向我征求作品。我突然有1种表达108世纪中叶人文历史的愿望。因为这正是中国由极盛而将衰的时代,也是西方工业革命前夜思想启蒙时代,其间巨星闪耀,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1道绚烂风景。我当年刻了伏尔泰、巴哈、金农、郑板桥等78个人物。展于上海曲阳图书馆内,曾引起日本人的好奇。97年我转向中国画创作,又用细线勾勒的古法勾出2310个这1时期的人物,展出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办的离退休职工画苑内,并加以收藏,后来同1题材的作品又参加了上海朵云轩‘10老书画展’。99年建国510周年,我又花了4个月时间创作了‘乾隆104年东园雅集图’,此次人物勾线全用大写意,画幅长达6尺。2001年底,上海新华艺专校友画展,我又画了1幅约410人的同1题材送去参展,老画家凌虚鼓励我说‘人物画用线好’。200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510周年大庆,我又创作了1幅,这次画面人物达80余个……我送你的这幅算是第101幅了。”听了黎鲁的话,我深为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的精神所感动。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黎鲁1生好学,而且艺术创作之路甚广,97年至今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国画上。1般来说,山水花鸟不大具有情节,不易牵涉到社会人生,人们常以“高雅”2字评价。但黎鲁的山水画却有着1种浓浓的革命氛围,他创作的《鲍罗廷和陕甘沟壑》《簧赂锩根据地》《春来大别山》《七里坪》等作品既给人一种祖国山水壮美感,又包蕴着一种浓浓的革命情感。充分体现了老画家对革命历史的怀念之情。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浓浓的革命情感作底蕴,多少年来,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无论自已的地位有什么变化,黎鲁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已,真可谓一心为党,荣辱不惊!从他身上,我们不难体会到那一代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一个文化老战士的革命本色?
黎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上海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
作者袁成亮:世界华人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美术》《美术报》等众多刊物发表数10万字美术人物介绍及美术评论。著有《画家凌虚传》《苏州当代绘画欣赏》等。
来源:袁成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