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课别:美术欣赏
姓名:陈娜
班级: 音乐表演0512
学号:2005912022
学期:2005-2006 (下)
学习美术欣赏只有短短的10几节课,收获却颇丰。10几节课不会使我们的鉴赏能力有实质性转变,却为我们的鉴赏提供了正确的方式和角度,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每次上完1节课,我的思绪总是久久难以恢复平静,1方面为艺术而倾倒,1方面为人类的伟大智慧而折服。中西方美术虽有很大差异,却同样吸引着我,包括着作品,也包括着作作品的人以及人的精神。《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我稍微熟悉1点的作品,但是我仍然无法知道它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我只能从非专业的角度,谈谈我对它的1些触动。
我们知道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3位时光女神和3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10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1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1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1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1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1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双臂,更确切地说,是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它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1定程度的调和”,是自己与外界“进行千变万化的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因而,手是眼睛、鼻子、乳房等所无法比的与外界交涉的媒介。1旦这种与外界有着最频繁的接触的媒介丧失,人也就被置于广阔的空间,人的活动也就成了1种不可思议的东西。所以任何1种值是比喻和赞颂的手的意义都是不够的。残缺的双臂对其来说都是1种讽刺。因而,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的必须是双臂,而不是别的。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因为任何两条精美绝伦、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都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也许她手掌托着1只苹果,也许是被人柱像支托着,或是擎着盾牌,抑或玉笏?……“这1切都是单1的,受到限制的。”只有“丧失”的美,即“无”才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从美学的理论讲,艺术的美是1种自然美。“自然无往而不美。”动,表现生命,表现精神。自然是瞬息万变的,不可捉摸的,因而具有无限的生命之美。“能捉摸者,非动;非动者,非自然”。罗丹曾经在1个现状到第2次现状的转变过程中表现动,表现了生命之美,表现了那自然背后所深藏的不可思议的东西,创造了伟大的美。然而,维纳斯将这种两种状态之间的动,1下子抛向“无”,从而使这种自然之美达到了极致,把想象置于无限的美的空间中。因而,承担着“美的典型”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任何1种复原方案都令人倒胃口。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1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1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之为是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1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1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1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1只苹果,也许是被人柱像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1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入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1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1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1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1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1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1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1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正是这恰到好处的缺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散发着1种神秘的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反而显示了1种“惊人的调和”,留下了1个永恒的诱惑。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众多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像雕塑作品被陆续重新发掘了出来,而其中有些已经4肢残缺。雕塑家们发现,这类仅存躯干的雕像,造型反而更显简约,具备极强的体积之美。于是,便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躯干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最富于体积感,人像雕塑美主要就是躯干美;有时去掉4肢,可能产生极强化躯干体积感的效应,从而获得更理想的审美效果。法国雕塑家罗丹、马约尔和英国雕塑家摩尔等,在艺术实践中都曾受到过躯干像理论的某种程度的影响。雕塑艺术是体积的艺术。躯干像理论对人体躯干的强调,实际上就是对体积的强调,因此具有1定的合理性。联系到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的双臂虽然缺失,但是裸露的上身和由衣裙垂褶所围裹的下肢浑然1体,体态略呈螺旋上升曲线,庄重典雅而又潜蕴着动感和活力,再辅以面部表情的沉静矜持,躯体块面圆润起伏,成功地实现了质料的凝重和生命的灵动两者的合而为1,使体积造型的艺术魅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躯干主体的体积美,如磁石般吸引了欣赏者的主要审美关注,于是,双臂的失去也就变得并非绝对不可接受了。这就是西方美学所谓的“残缺美”。但,审美是尊重个性的,因此允许见仁见智,答案不求统1。
艺术是自由的,是超乎国界和时空的。我不是艺者,我生活在遥远的东方中国,离《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几千年的现代社会,但我可以感觉到它的美,这是作品的伟大之处—经久不衰;这也是作者的伟大之处—心中对艺术的忠诚,对真善美的忠诚。“在艺者眼中,1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1切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我不是艺者,但我的心同样为“真”“善”“美”而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