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针对古典道德主义而来的审美独立范式
古典美学还是一种价值美学,这表现在它具有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把社会道德价值作为评判艺术的重要尺度。社会作用、道德功能往往成为一个艺术品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古典美学也因此成了一种“泛道德化”的美学。
在苏格拉底那里,他把美和善看作是同一个东西,他说:“你以为善是一回事,而美是另一回事吗?你不知道吗,一切既美又善的东西,都是联系着同一的目的以成其为既美又善的。” [6](p48)因此,一个事物是善的也就是美的,美的也就是善的,它们是同一个东西。而柏拉图也说你若认为善的范型比真理和知识更美,那将是对的,善比科学和真理有一个更高尚更荣誉的地位。善必定是不可思议的美,它是科学和真理的作者,而远胜于科学和真理的美。柏拉图把善看作最高的价值,他也正是从善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理想国”青年的角度出发而驱逐诗人的。亚里士多德则是看在诗歌具有“净化”、“陶冶”的功用上而原谅了诗人。古罗马的贺拉斯则要求“寓教于乐”,调和两者的矛盾。中世纪从宣扬绝对精神信仰的角度出发,大骂世俗的文艺不道德、堕落。而西德尼“为诗辩护”,认为诗歌“目的在于教育和怡情悦性”,具有存在的权利。把艺术作为“道德的训练”,作为一个教育的形式和工具,这在古典审美里是一个普遍的范式。诗人、艺术家成了人类道德良知的审判者、维护者了,所以,狄德罗说诗人、艺术家是人类的教导者,人生痛苦的慰藉者,罪恶的惩罚者,德行的酬谢者。总之,艺术成了人类的道德法律的公正审判者,席勒就自豪地说:“在人间的法律领域终止的地方,剧院的裁判权就开始了。”[7](p12)剧院、文学艺术充当了人间另一个道德审判官的角色。这种“泛道德化”的审美正是审美“古典性”的另一个重要内涵。
正是基于对古典审美世界道德评判标准的反叛,现代美学确立起了艺术以创造“美本身”为宗旨的原则,强调审美艺术与科学知识、伦理道德的区别,以此确立起审美独立的基本理念。莱辛在《拉奥孔》中就明确地指出把美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认为在古希腊人来看,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而英国的美学家越诺尔兹1769年《在皇家艺术学院的演讲》中也提出艺术以美为目标,艺术的任务就在发现而且表现这种美。艺术以美为目标,没有美就没有艺术的理念逐渐形成。巴托斯在1746年发表的《简化为一个单一原则的美的艺术》一文中,明确地划分出了以愉悦为目的的“美的艺术”和以实用为目的的机械艺术,把“美的艺术”独立出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黑格尔在《美学》中都特别指出他们的理论是关于“美的艺术”的理论。而史莱格尔则指出“艺术除了美之外完全不应也不能创造什么,美就是艺术自身的宗旨和本质。于是,这个修饰语变成了不必要的累赘。”[8](p303)“美的艺术”这个修饰词“美的”完全是多余的,这表明艺术以美为目标而不是知识、道德的理念逐渐成了一个时代的共识。
确立起艺术以美为目标的同时,现代美学还特别强调艺术与科学、哲学的区别,以此确立审美独立性的原则。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没有关于美的科学,只有关于美的评判;也没有美的科学,只有美的艺术。至于一个科学,若作为科学而被认为是美的话,它将是一怪物。”[9](p150)康德把美作为一个主观形式判断,确立起了审美的独立性。正如卡西尔所指出的: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第一次清晰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艺术的自主性。以往所有的体系一直都在理论知识或道德生活的范围之内寻找一种艺术的原则。紧随其后的席勒则把审美作为自由的“游戏”,强调不能用科学的标准来判断艺术,艺术与科学是两个各自独立的领域。他指出科学的界限越扩张,艺术的界限就越狭窄。浪漫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也以指出审美的艺术自身独特的本质为己任,他提出要将人类自由活动中的“一致性活动”和“个体性活动”区分开来。所谓“一致性活动”就是科学哲学的活动,而艺术活动则是以个体性、差异性、多样性为基础的活动。因此,不能用哲学、科学的逻辑来要求审美的艺术。史莱格尔强调“在哲学终止的地方,诗就开始了”,约翰•米尔甚至说“诗与科学势不两立”。这些实际上都是把知识原则、科学原则与艺术原则、审美原则对立起来,以此来强调审美独立性。这种审美独立思想在18世纪中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时代思想范式确立起来。
所以,这种审美自主性原则发展到王尔德、戈蒂耶等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倡导“为艺术而艺术”,高扬审美的非功利原则,强调艺术自身独立的存在理由,应该说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直觉主义者克罗齐强调艺术不是物理事实,艺术不是道德活动,艺术不是功利活动,艺术不是概念或逻辑活动,认为艺术就其为艺术而言,是离效用、道德以及一切实践的价值而独立的,如果没有这种独立性,艺术的内在价值就无从说起。克罗齐这种强调审美独立的思想已经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理论创造了,它是漫长的审美独立大潮中的一个必然环节,是追求艺术独立价值范式的延续。20世纪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详解诗歌语言形式本身的“文学性”和“陌生化”的手法;英美新批评理论“细读”文本本身;结构主义寻找文本群体内部自身的“结构”;符号学美学创造“情感的符号”等等,这些所谓的“内部研究”的美学都是这种审美独立思想范式的一个结果,它体现出来的都是这种追求审美独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