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西方审美现代性有这样三种范式:(3)

2013-05-01 18:26
导读:三、针对社会异化而来的审美批判范式 随着西方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日渐加强,西方审美对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的批

三、针对社会“异化”而来的审美批判范式

  随着西方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日渐加强,西方审美对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的批判也日渐加强。试图以审美来拯救社会现代性带来的弊端,把审美作为逃避社会现代性恶果的一条道路和希望之所在的美学理念开始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美学范式。

  我们知道,西方社会经过环球航行、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几次革新,社会进入了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商品极度丰富的现代社会。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人的“物化”与“机械化 ”,社会的“失序”与“失衡”,精神家园的毁灭和诗意栖居的丧失。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资产阶级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就比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还要多,但同时也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西方现代社会就是这样一个双重性的社会,它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为工人生产了赤贫,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一开始就指出的那样,那是最昌明的时代,也是最衰微的时代。韦伯把这个现代社会称为一个被“去魅”的社会;荷尔德林称之为“贫困的时代 ”;海德格尔称之为“上帝之离去”、“世界的黑夜”、“无家可归”和“悬于深渊的时代”;尼采称之为“上帝死了”的时代,福柯则称之为“人之死”的时代。

  正是面对现代社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新痛苦,现代的审美、艺术纷纷把拯救现代人“单面性”的希望寄托在了感性的审美身上,要求审美化的生存,生存的审美化。对于现代物质文明与心灵“失衡”带给人类的危害早在卢梭敏感的心灵里就开始了对它的控诉。而席勒则是比较早地自觉地让审美担负起拯救现代人的使命。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里指出给现代人造成人性分裂的创伤的正是现代文明本身的过度发展,他把拯救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认为:“只有审美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他在个人心中建立了和谐,一切其他方式的表象都使人分裂。”[10](p27)在审美的“游戏冲动”中既有感性又有理性,所以拯救感性、理性分裂的“碎片人”的希望就只有审美了。海德格尔面对这个“技术的时代”里人们忘记了自己存在的社会,也把拯救现代人的希望寄托在诗人身上。他认为在这样的时代里,也许只有诗人才能真正使我们觉得还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希望,才能为我们“去蔽”。在《诗人何为》中他指出,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人们必须经历并且承受世界之深渊。但为此就必须有入于深渊的人们。这“入于深渊”的人就是那诗人了。只有诗人还能“揭示”本真的存在,使存在逐渐“去蔽”而“澄明”起来。所以,在海德格尔那里,这种被揭出来的生存的“无蔽”就是美。“这种被嵌入作品之中的闪耀就是美。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11](p276)美、艺术成了海德格尔相信还能“诗意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的希望之所在。

  而对于法兰克福学派来说,他们的目的也在于指出物质文明的进步带来了人性的“野蛮”状态。法兰克福学派把人从这个不自由的机械社会“压抑”中解救出来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感性在现代机械社会的压抑下麻木了,而人类自由就植根于人类的感性之中,所以解放感性就成了现代社会的目标。感性就成了建设新生活、反抗现存社会的重要方式,个人感觉的解放就成了普遍解放的序幕和基础。在马尔库塞看来,解放人首先就要解放感性,感性解放就成了一种反抗当代异化社会的一种政治斗争,一种“实践”活动了,所以马尔库塞说:“个体的感官的解放也许是普遍解放的起点,甚至是基础。” [12](p132)感性解放已经担当起了解救被压抑、被异化的现代人的使命了,现在的感性已经是一种“革命”与“造反”了,是一种“新感性”了。所以,审美成了现代人本真生存的一种方式。

  对于精神分析美学来说,弗洛伊德的一个基本认识就是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能压抑基础上的,文明的发展以牺牲本能的满足为代价。所以弗洛伊德认为要拯救现代人就是要让其本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从压抑中走出来。审美就是反抗现代社会压抑,拯救人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满足所获得的愉快看成是美感愉快的性质,指出:“美感肯定是从性感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的,对美的热爱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性感目的。”[13](p409)这样,美和人最原始、最基本的本能联系在一起,美感成了原始非理性的性快感的满足,美因此具有了反抗现代文明的性质。对现代美学影响深远的尼采也是有感于现代人的失落颓废、麻木机械、肉体生命强力意志的消泯,所以强调旺盛的原始生命力,强调根本的问题是要以肉体为出发点,并且以肉体为线索。因此,对于尼采来说,美就是那显现感性生命强力意志的人。在《偶像的黄昏》中他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我们立刻补上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审美的领域就此被限定了。” [14](p67)尼采把那种具有原始生命强力的状态看作是真正的美学状态。凡是使我们的生命充满生命力丰盈的状态就是美学的、艺术的状态,这种“生命美学”正是对社会“现代病”的不满而来的。

  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曾说:“可以肯定的是,在19世纪前半期的某个时刻,在作为西方文明史一个阶段的现代性同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无法弥合的分裂。” [15](p48)在卡林内斯库看来,审美的现代性就是以审美的感性方式来对社会的现代性进行的批判与抗议。应该说,这确实是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范式。

[1]策勒尔.翁绍军:古希腊哲学史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转载自http://zw.NSEEC.cn科教作文网)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伍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上一篇:论文 关键词:网络文学 校园 文化 影响 论文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