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1 这也许只是一个粗略的称呼,我要讨论的对象(3)

2013-05-04 01:25
导读:的进步往往来自原欲与恶的因子的释放。 朱苏进在根本上就相信超凡的智慧、人性的美质就是与恶骈体联生难以分解(恰如孟中天自述我不是正常意义上
的进步往往来自原欲与恶的因子的释放。
  朱苏进在根本上就相信超凡的智慧、人性的美质就是与恶骈体联生难以分解(恰如孟中天自述“我不是正常意义上的好人”):
  
  善与恶,美与丑,你说互为母子,我说共为母子;你说它们是两个东西,我说它们是一个东西;你说:我们都是对的;我说:听人讲真理只有一个哇,你怎敢将它劈为两瓣。⑨
  
  朱苏进创作的“优美”与“危险”也是这般难以“劈为两瓣”——在散文中他告诉读者:“最危险的东西往往最优美,最优美的东西也往往最危险。优美与危险,互相暗藏着对方,如同一柄剑的双刃。”⑩——也就是说,如果出于道德准则的考量而否定他笔下的精英人物,那么那种壁立千仞的孤绝之美也将丧失殆尽。我们只能提出一些疑问以待商榷。比如,朱苏进这样来理解天才、智者、精英与弱者、庸者、碌碌世人之间的关系:
  
   碌碌世人在天才眼里,已经有物种意义上的距离。世人如果还是人也只是个数量,浩瀚人海在天才眼里,近乎山川草木,只是他身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已。
  天才对于凡人的关怀不超出对于自然生态的关怀,天才对于凡人的爱也不超出对于一只鸟、一片云、一朵蓓蕾的爱。{11}

所以在朱苏进的小说中,没有为“碌碌世人”保留一个视角,相反却习惯性地给予孟中天们道德豁免权:“我承认,我不是正常意义上的好人。不过,这个世界是由好人和坏人共同创造的。历史对人的评价,不是依据他好或坏,而是依据他创造了多少。我的政治生命早已结束,我无法使死去的人复活,也无法把贞洁重新还给女人。这些问题我考虑过一千次了,我只有一个选择:在我有生之年,彻底解开地表的奥秘。我想,这比一千个人性命,一千个女性贞洁都更贵重,这就是我的补偿。但我又不是为补偿罪过而工作,那只是个很渺小很美好的感情。我工作是为了完成我的使命。”当然,叙事学告诉我们:叙事者不等于作者,但是,精英与天才的逻辑在小说中占据着如此强力核心的地位,他们的自辩理直气壮,而周围人(比如“我”、韩小娓)根本无法与其展开平等而有效的对话。其实,小说中对孟中天们的倾力关怀与作家对天才、智者、精英与弱者、庸者、碌碌世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体的。在此,我们且不说智慧只有通过恶之花来展现(“历史对人的评价,不是依据他好或坏”)是不是过于狭隘、绝对,就只针对孟中天的辩解逻辑而言——为了“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那么碌碌世人的生存(“一千个人性命,一千个女性贞洁”)是可以顺理成章地被牺牲、勾销——这其中会引发的危险显而易见(我们看过太多以此为借口而发动的灾难、浩劫),更何况,文学往往是站在这样的一种逻辑的反面,由此构成的文学传统漫长而优秀。在《分享张承志》一文中,朱苏进表达了对他心爱作家的尊敬,不过,他“分享”的只是张承志凛然的“决绝之勇 ”,而无法体会到后者俯首皈依衣衫褴褛的哲合忍耶时的谦卑博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Ec.cn发布)
  当作家将碌碌世人及他们琐碎的欲望删削尽净之后,由此得到的清晰、明快的图像,到底是揭示了历史的“本质”,抑或是对历史草率的简写?当与普通人的生活世界相沟通的意愿、实践付诸阙如的时候,我们到底如何评价天才、精英们的历史贡献?其实,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就是从一个超脱于庸众围困而独自觉醒、自认揭穿了历史本质的“狂人”开始的,毫无疑问,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天才、精英。对于《狂人日记》的理解众说纷纭,我比较信任这样一种读法:“‘超人’式的‘精神界之战士’,意味着从身在其中的世界中脱离出来,独自觉醒,然而,这是一种‘尚未经过将自身客体化的觉醒’,处于脱离现实世界的状态,因而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了自己的位置,无从担负起变革现实世界的责任。因此需要获得再一次觉醒,回到社会中来。狂人的‘我也吃过人’的反省就是这样的第二次觉醒,获得了这样的‘有罪的自觉’,个人的主体位置就降落到现实的境遇中。”{12}由此我们来看《接近于无限透明》中李言之对李觉的评价——李觉在精神病康复之后变成了李言之,这无妨视作一种微弱的自我质疑——就不禁会感到意味深长:
  
  那个李觉,怪人哪异人哪。……一大堆灵感都会叫人拾了去,自己做不出一桩事。他那种人天生就不是做事的人,是编织幻想的人,是个终日拈弄诗意而又不写诗的人。他每一个灵感哪意念哪,在正常人看来都带有了不得的异见,沾上一点就大受启发,别人拿去就能闹出大动静来,偏他自己不行。
 天才与精英们,只有从浪漫的骄傲与优越感中自我拯救出来,回到这个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才能成为一个对他所身处的社会现实及其历史文化境遇,真正负有自由责任的主体。

(转载自http://zw.nseec.cN科教作文网)


  
  3
  
  南帆先生这样评价朱苏进《四千年前的闪击》、《祭奠星座》等作品:“这几部小说不乏宏大的想象和奇妙的片断构思,但是,它们的内涵单薄,人物性格苍白,情节逻辑陈旧,某些重要的生活纹理被草率地忽略了。这种故事仅仅虚拟一些超级智慧在真空中相互较量。”{13}正是在这里,智性写作的后继者麦家表现出优于前辈的出色之处。他的创作有着坚实的物质外壳,王安忆称赞麦家的小说“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将条件尽可能简化,压缩成抽象的逻辑,但并不因此而损失事物的生动性”{14},这是中肯的评价。如何让人物和事件的情理逻辑超出世俗期待,同时又不丧失真实感,对于这二者的沟通,晓航同样作出了积极尝试。《师兄的透镜》要演绎的是人类对真理的认知过程,朴一凡说“真理不是用功利而世俗的方式可以到达的”,然而真理的获得必然无法戒绝实际生活的淬炼,朴一凡不断用各种日常事件与事物去启发“我”的科研,那也正是要通过真切的人生体验去筛选出世相掩盖下的有效信息。小说正是在真理?世俗的巨大张力间创造出迷离的诗意。
  紧张的悬念与残酷的心智拼争,绝处逢生时出人意表的奇思妙想,缜密、步步为营的逻辑推理……这一切都使得智性写作构筑的小说有着强大的
上一篇: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硬实力的提升,中国文化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