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1 这也许只是一个粗略的称呼,我要讨论的对象(4)

2013-05-04 01:25
导读:阅读 快感。然而麦家长篇《解密》在让人手不释卷的同时,又产生出一种悲悯感,越趋于篇末越让人沉重。天才易折,天才的容金珍被专断的国家意志劫
阅读快感。然而麦家长篇《解密》在让人手不释卷的同时,又产生出一种悲悯感,越趋于篇末越让人沉重。天才易折,天才的容金珍被专断的国家意志劫持、征用,后者无情剥夺了前者本该拥有的健康和幸福。但悲悯的来由,似乎不仅于此。希伊斯教授多次写信劝说容金珍“尽可能选择回头”,从情报部门的密码破译中抽身而退,用自己惊人的数学天赋投注于人脑研究。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希伊斯本人也是一个隐藏了身份的密码制造者,他对容的劝说不免出于功利甚至阴谋的私心。但正如批评家王鸿生先生指出的:“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希伊斯的规劝又何尝不是一种迟到的觉悟,一种对杰出才智的爱惜?”{15}在正常情况下,所有密码在其保险期内是不可能被破译的,破译不了是正常的,破译了是不正常的,然而残酷而又荒唐的是,你的职业要求必须去破译密码,这是巨大的悖论,仿佛“听死人的心跳声”。人类自己费尽心机地制造出稀奇古怪的密码,再费尽心机地去破译它,说白了,密码的破译,就是人类中的一部分天才将自己的希望和生机维系在另一部分天才的闪失和差错之上,这种强烈的荒唐与悲哀的叠加,就构成了破译者的一生。这实在是一个“纠缠不清的怪圈”。容金珍被带进情报部门之前,曾对情同父亲的校长“重重地叹一口气”:“您可能把我送去了我不该去的地方。”也就是说,容对自身未来可能遭遇的厄运有着清醒自觉,但事实证明他对破译极度痴迷(“紫密”就是他主动出击而破译的),“人类众多精英被这场游戏折磨得死去活来 ”,与此同时又不可遏抑地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这也是一个“纠缠不清的怪圈”。希伊斯教授早就悟到:捆绑着“国家的秘密和利益”的密码,其本质是“反科学、反文明”的,甚至就是反人性的,而诸如容金珍这样的天才破译者就是陪绑者,他越是才华横溢,越是容易被捆得紧、压得粉碎、直至吞没殆尽。对于容金珍们来说,他们到底成就了辉煌,还是在惊才绝艳的裹挟下,刹那间趋向了生命价值的虚无?这更是一个“纠缠不清的怪圈”。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解密》提示我们:智性写作观察的是智慧形态与精神能力,而优秀的智性写作往往更进一步,从人类伦理的角度对上述二者进行考量:人类智慧的极限,同生命的形态与价值构成何种关联?通过对精神潜能的勘测,我们能否发现人类更为本真的精神世界?……这样,一种多维度的质疑、对话、驳难、拆解,就真切地呈现出来。
  我们再来看朱苏进。由于战争中的两军对垒、两极对立在和平年代只能以虚拟的形态出现,所以壮丽的英雄主义开始铺演成在官场政坛的争权夺势中个体精神的膨胀和欲望的绝叫,在这一类小说中,生命只能在现实与世俗认可的原则中实现自身(比如对于孟中天来说,“孟氏猜想”只是他被压抑的热情的转移,所以他最后作出再次从政的选择自然不过,“我一直渴望回到那种生活与斗争中去,这渴望从来没有死灭”)。但我以为,朱苏进最出色的小说并不在此列。正如陈思和先生所论:“这里仿佛有两个朱苏进,一个是军人和政治谋略家的朱苏进,把生命的欲望放到世俗的绝壁上锤打;一个是哲学家朱苏进,把对生命的意义放到了形而上的境界给以参破。”{16}后者是出类拔萃之作,这些小说开始有意跳出军人生活的领域,也就是说,军人的个人经历只是一种角度,由这一角度他要去观察更为本质的人类精神世界。如同洗尽铅华一般,他一步步地剥去人生的种种外在的、形形色色的附着物,最终要淬炼出形上境界中的生命意义以及本真的人性,用朱苏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命“本初的洁净状态,赤裸裸地,一无遮掩地袒露着”{17}。
  最具代表意味的是中篇《凝眸》,小说在叙事外形上有着严密的对称结构,一切场所、景物、人物与事件都被工整地一分为二:两座紧挨着的小岛,我方占据着鲨尾屿,敌方占据着鲨头屿;鲨头屿成为我方的侦察对象,鲨尾屿成为敌方的侦察对象;这一天,“我”到了鲨尾屿,而“三十三号”上了鲨头屿(连这两人的长相也如此相似)……小说中的这些对称,既制造着森然的对立,又暗中滋长出对应——每日每夜双方都紧张地对峙着,又通过观察镜相互观察(“我们能从对面瞧见我们”)、猜测、试图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从整部小说来看,“对应”努力尝试挣脱制造着间距、隔阂的“对立”,具体地说,就是挣脱父辈们留下的历史仇恨,挣脱“我”与“三十三号 ”这一代人自幼接受的意识形态教育以及长期对峙中产生的相互厮杀的冲动。而最终将小说意蕴推向顶峰的,正是心灵互感的对应,小说最后“我”为敌军战士“三十三号”的死亡降旗志哀,这是人性自身向反人性的战争及其造成的隔膜的抗议。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作为军人,如果没有战争和敌人似乎就丧失了主要价值;同样,传统的军事文学一般也用二元对立的冲突方式来推动情节发展。《凝眸》从“四周充满威胁”的两军对垒中拉开序幕,最终却完成了从对峙到凝眸的跨越与升华。这一升华,不仅仅褪尽军事和意识形态冲突,甚至不仅仅是在海峡两岸父辈的仇恨之后闪现出和解的希望之光,更是在更高层次上追求人类的沟通、理解,以及生命形态的圆融和谐。我以为这样的小说可以撑破上文提到的作家对天才与碌碌世人之间关系的画地为牢般的界说。
  还可以提到的是,因为人类彼此的“凝眸”这一情景中浓缩着丰富的意味,它自身构成了悠久的文学表现传统。远的不说,就以卞之琳耳熟能详的《断章》为例,这首诗中的“凝眸”意象、情境可以简化为?押人(看)你(看)风景,明月(装饰)你(装饰)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是主体,风景是被看的客体,同时在楼上人的注目下,“看风景人”成为主体,“你”成了作为客体的风景之一。第二节同然,“你 ”是画中主体,明月作为装饰物是服务于“你”的客体,然而“你”又进入“别人”的梦,做着梦的“别人”是主体,“你”是梦中装饰,变成客体。这里主语/宾语、主体/客体的互换,在艺术形式上构造出不断破除定位视点、自由流动的审美空间;在主题意蕴上更是抒发着万物相对又互为关联的哲理。《断章》写于1930年代中期,越是在风雨如晦的现实中,越是在人们被人为的对峙、隔阂所切割的特殊境遇中,我们就越能倾听到“表现相对相亲、相通相应”{18}的诗。朱苏进的《凝眸》正可归入这一类结构精巧而意境深远的文学中。
上一篇: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硬实力的提升,中国文化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