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面对这种“后现代”社会症候下大众文化的泛化和大众文本的繁荣,我们的理论界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一种似乎是“俯就”的应对姿态,更重要的是需要树立一种新的重新审视文本价值的观念,需要建立一种适合新的文本存在状态的批评方式和价值评估尺度。因为只有在这种观念、批评方式和价值评估尺度下的大众文本,才能够真正以自身的特有本性与价值进驻“经典”,成为“经典”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元。也只有到那时,优秀的大众文本才能够得到理论界真正的认同,才能被安置在其应该被安置的文化地位上。
【参考文献】
[1] 乐黛云,陈珏.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 [荷兰]D.佛克马,E.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 李勇.“通俗文学”的经典化[J].新世纪学刊(新加坡),2001,(创刊号):48—57.
[4] [美]托马斯.A.西比奥克,珍妮·伍米克—西比奥克.福尔摩斯的符号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 王逢振,盛宁,李自修.最新西方文论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7]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