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研究路径化毕业论文(2)
2013-05-14 18:12
导读:如果说争论与分歧可以暂且悬搁,那么,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的关系却必须得以澄明,而旁涉这一关系的篇什却是寥寥无几。进一步,社群文化对普世文化
如果说争论与分歧可以暂且“悬搁”,那么,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的关系却必须得以澄明,而旁涉这一关系的篇什却是寥寥无几。进一步,社群文化对普世文化的挑战、取代,大有东风压倒西风的征兆,从而使这一问题更加扑朔迷离。事实上,以上所有对话都是文化现代化层面上的“同构对应”关系,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真正的学术自觉、话语杂乱、实际可操作性不及。
四、取“文化认同”视角
在肯定本质上属于“斯芬克斯之谜”的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与“身份”“同一律”逻辑一致的基础上,崔新建教授[‘J(北师大)指出,文化认同作为一个问题受到人们关注,是伴随现代性及其引发的文化危机而出现的。他的结论是:现代性昭示了文化认同的真正根源。而韩震教授 (北师大)则认为:文化认同是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新形式;现代性和全球化一方面使不同文化相遇从而使文化认同成了个问题,另一方面,各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促使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不断滋生和衍化出新的对抗因子。他预言到,全球化和现代性越是深人,民族问题、文化问题越是彰显。至于周宪教授(
南京大学)对文化认同的反思,则完全从
美学和
文艺学角度着眼的。
以文化认同视角切人文化现代化之言说,确实触及到文化机理的要害和文化现代化的最大现实症结,给人们以惊醒。但是,文化认同自身的局限可能导致人们特别是普通民众的“文化中心主义”心态孽生。文化认同向心力过度增强之际,文化的生态平衡势必遭到破坏。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五、寻求新的文化研究方法论
赵汀阳教授 (社科院)把目前为止,人类对文化研究的模式划分为三类:人类学模式、跨文化模式、文化批判。人类学模式主要是对“其它”(非“他者”)文化的描述,是其它生活“样法”的出场。但是,“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文化会完全脱离开政治吗?文化现代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如何“嫁接”等等,成了人类学模式无能为力的事情。
跨文化研究模式隐含着“前判断”和“偏见”,即使能客观公正地加以文化“比较”,也只能是一般的文化标签,结果必然是文化“观光”意义上的实践,文化现代化依然不能落到实处。因为文化“比较”或者文化的价值评价确实是个问题,即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绝对主义问题。文化相对主义按照“不可通约”逻辑过分强调民族文化自性;而文化绝对主义极力推崇现代性与全球化逻辑从而失却文化本有的内在张力。二者共同的后果是文化自性的式微与方法论立场上的“一切都行”态度。
文化批判模式似乎是我们最能接受最被认可的方法。且不论其“批判有余、建设不足”的后现代无原则气质和“批判的消费化”倾向之蔓延,单从时下流行的三种批判路径看,也不无遗憾。马克思的“经济一社会”批判模式和福柯的“知识/权力”批判模式,潜藏的“危机”是“文化革命”和文化“政治化”必然;尼采的“价值堕落”模式不严格地讲,也仅仅是“解释世界”而非“改变世界”。
因此,文化现代化如何在理想与现实、“公域”与“私域”以及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环境和个人行为之间达成“共赢”,包括文化之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实体与象征、新与旧、理论与实践、民族性与全球性等层面真正实现“统一”,成为文化现代化巫待寻索和深人思考的实践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换言之,文化现代化正是由一系列实践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所架构并不断创制。这一创制过程,从学理层面看,就是现代性问题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可以断定,这两个问题注定成为文化现代化问题回避不了且必须深刻照面的两个不同层面的基本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