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化毕业(2)

2013-05-20 01:04
导读: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以跨越式步伐,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时代。这无论从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方面看,还是从适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以跨越式步伐,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时代。这无论从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方面看,还是从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及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方面看,都是一项战略性和历史性的成就。因为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更是促进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珍贵的人力资源。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高校毕业生的大幅度攀升。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45.11万,比2001年的117.85万净增27.26万,增幅为 23%;2003年毕业生人数212.24万,比2002年增加67.13万,增幅达46%。2004年毕业生人数为280万,比2003年增加 67.76万,增幅为32%。调查显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逾380万,再加上历年来未就业沉积下来的毕业生,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将突破 400万。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吃紧,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家庭、学生都感到就业市场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普遍感到找工作难,找理想的工作更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1.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知识的价值,更明确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实现腾飞的钥匙。人们争先恐后地利用各种途径“充电”,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于是,出现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强烈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顺应了社会发展,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束缚我国发展的沉重人口负担,使之逐步成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这有利于我国实现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目标。
    2.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就业同其他劳动力一样应当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那些不适应产业结构要求的大学毕业生必然很难马上对口找到工作,同时对那些已经获得就业岗位的毕业生来讲,由于不能适应新的专业技术要求,还必然被从工作岗位上“剥离”出来,需要重新寻找工作。这两种情况被称为“非自愿失业”,再从大学毕业生选择市场的角度看,一些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不适应“自我实现”的要求,以及认为报酬低或感觉就定岗位与文凭“价值”不相符,也会放弃马上就业而选择“自愿失业”。还有,社会时行经济结构调整,而大学毕业生就学于3年或4年前,所学专业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又必然产生“摩擦失业”。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销对路,人才市场是检验的标准。但是,由于高校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当时社会上所需要的专业,一个培养周期后是否仍然需要只能是一种预测。这就形成了招生的“超前性”与社会需求“滞后性”的矛盾。近几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需要大量的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专门人才,许多高校瞄准这一市场,纷纷进行专业改造、增设新的专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由于大家一哄而上,又导致了这类专业人才的供过于求。

3.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的矛盾影响 我们正处在一个发生深刻变革和巨大变化的时代,这一时代形成了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与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这些多样化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判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判断,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虽然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采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方式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但是,有不少学生及其家长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认为就业是一辈子的大事,一次就业会给自己定下终身,希望自己的就业能一步到位。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还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脑子里的“计划”影子还较深刻,总惦记着去所谓正规部门工作,他们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方式是极不相称的,容易导致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
    4.大学生自身素质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影响 现在,企业对所招聘的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更广泛的科学知识;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不仅具有科学精神,还应具有良好的修养;不仅具有研究能力,还应具有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自身的这些素质与社会所期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社会期望学生成为一名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通才”,而大学生却只是知识较为单一的“专才”。社会的期望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影响着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5.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的矛盾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由过去的政府“ 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计划模式向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转变。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个公平、公正、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信息、网络、服务、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地域、学校歧视依然存在。所有这些现象与现行的市场就业方式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影响着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

    1.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容易导致心理挫伤和过激行为 大学生大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对自身能力和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当他们临近毕业,甚至一入校,就开始面临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心理素质低的学生较容易在头脑中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而当这种阴影成为一种“情结”时,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校园中有5%大学生情绪不稳定,他们急需“心理救助 ”。当大学文凭和能力不足以成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安身立命的保证时,期望于现实的巨大反差,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本身就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旦受消极外力的触动和激发,难免会作出一些不理智的过激行为。

上一篇:关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