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台湾散文概述化毕业论文(3)

2013-05-21 01:16
导读:简单 的轮廓,但对作者而言,不论是 知识 上的 资料 还是实地得来的经验,都已进入我全部的感觉系统,成为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 舒国治也
简单的轮廓”,但对作者而言,不论是知识上的“资料”还是实地得来的经验,都已“进入我全部的感觉系统,成为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
    舒国治也是一位将诗歌的触角延伸至散文领域的散文家,这两年他更频繁地行走于台湾大地,企图深入而切实地探寻到他生存的这块土地更内在的真实,他的《人生台北》〔21〕及1996年10月在《中国时报》连载的《台湾重游》便是这切实观察后的体认。两文的文字均简洁明朗。他的另一篇作品《永远的碧潭》〔22〕则是逸出都市观察的清新之作,以那曾拍打过“我”和太多北部少年的浑沌胸膛的碧潭,寄寓蓬勃的生命源泉,那是“清凉,却从不荒苦”的生命印证,是原乡给予的滋养。如今碧潭的时代过去了,留在作者心中的是挥之不去的怅惘。
    此外,张秀亚、杨青矗、隐地、陈芳明等作家更加人情练达、醇朴雅正的文字堪为这两年台湾散文的又一道风景。如张秀亚的《不凋的葵花》〔23〕抒写梵高画笔下的葵花,蕴藏着深邃的人生感念;“这金轮,这黄褐色的葵花,在生之道途上辗转已久,好像凝聚着悲哀与欢笑,忧伤与安慰,煎熬与狂喜,在喜剧与悲剧中轮流作主角。”而扬青矗的《死皇帝与活乞丐》〔24〕言传一种素朴而诚挚的人生秘谛,他说“活着就是人生的意义”,其价值仅是个人的认知自己而已。他的《榄仁树》〔25〕写榄仁树叶从过去的习以为常到如今的身价陡增,记叙个人的一些经历,流露些微的感触,是一篇非常平易朴实的作品。
    陈芳明的《秋天的签名式》〔26〕则是一篇灌注着深沉的生命感念的抒情文字,一位离乡久远的中年男性生命浮游中在梭罗的墓前“获得了生命的诠释”,当他以自身的精神探触到已经散发在花魂与树魂之中的梭罗的生命时,他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人的精神枷锁与权力束傅,往往来自内心的物欲……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抵抗的意志必然比任何时候还来得坚强。”而隐地的《身体一艘船》〔27〕感叹的是人生如航船载沉载浮,但自己的身体是一艘会思想的船,在航行60年的今天,不禁随着烟尘往事,想着人在大地上的存活,想着人生的悲喜剧,想着世纪末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人生的沧桑感跃然纸上,文末更有自励励人的劝勉,表达了对人生的执著。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杏林子的《年方九十》〔28〕写李可染、苏雪林、颜水龙诸位文艺界泰斗对生命不尽的欢喜和期盼,一句“年方九十”包蕴了怎样从容、坦荡的人生情怀,杏林子用她特有的温馨的笔调写出了前辈对生命的无限珍爱。而向阳的《微雨》〔29〕也是对生命的探问之作,但它用的是一种美丽而哀愁的意象:微雨,它象征着一个诗人寻找诗路的迷离人生,也吻合细细琐琐的中年心境;当诗人终于肯认了那记载着个人生命并与个人生命同存的声音便是诗的声音时,他可以在烟雨中开始生命的再出发了。高大鹏的《未完成的浪漫》〔30〕却是为一个未完成的生命发出的“深沉的人性的叹惋”;作者说一曲“未完成交响曲”正象征了音乐家舒伯特悲剧的一生,而刻在他墓碑上的墓志铭:“死亡在此埋葬了无比美好的天赋及美好无穷的希望!”更“道尽了世人对他未完成的生命及未完成的使命之无穷尽的惋惜与追念!”高大鹏以诗情浓郁的文笔抒写了对生命的吟咏,他这两年的散文更多地注入这种如诗如绘的人生感怀,情思饱满深沉,文字柔美绵密。1996 年,他获得了以出版散文集著称于台湾文坛的九歌出版社的九歌年度散文奖。

   三
    自然写作是台湾90年代散文写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说90年代初台湾的自然写作更多是藉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的观察、从人对大环境毫无理性的侵犯、伴随台湾经济发展而来的生态污染等,写出都市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品格以及正视这种现实的悲情与焦虑,那么,1996—1997这两年的自然写作又增添了一份梭罗式的恬静,即在素朴的自然观察与描绘中,传达了来自心灵深处的对大自然的喜慕与眷恋,更加平和、静穆、深沉。 大学排名
    刘克襄就是从“要逃避整个现实城市的社会体制”、“想要认识自己”而去“追寻”一种素朴的生活”〔31〕的,1996年出版的《偷窥自然》感性而详尽地描绘了他的自然经验,比之1995年的《小绿山系列》的冷静观察、刻板记录,更多了一份想象的感染力和思考的魅力。他的笔下已甚少流露早期自然写作者的“恐慌、焦虑,近乎气急败坏的悲观无奈”,“他谨守这样的信仰:尊重生活的土地伦理。过都市里素朴的生活,然后享受阅读自然的快乐。他在作品里分享的正是这种经验”。〔32〕他的《南方之南》〔33〕既细腻描绘自然景观:包括树豆、芒果园、长穗木、森林鸟类、赏鸟人诸种细微动植物与人相契相生的生趣盎然的自然图景,又抒写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困惑不解及对生态问题的焦虑,同时流露了淡淡的乡愁。
    远离都市隐居山野的粟耘多年来的自然写作已自成一格,笔墨清新、简朴,一草一木、一鸟一虫皆印证着返归山野的质朴与真纯,近年亦常面对自然生物的异化:人为的结果,直陈心中的忧虑与愤懑。《人啊!走远些吧!》〔34〕以“狗与人之间观想录”为副题,其批判、伤怀所指已然明晰,文中对狗的各种命运、际遇的细致生动描述入木三分。
    陈煌的自然写作不仅注重文学成分的提升,在自然生态观上也别具慧眼。他的《猎人山》〔35〕写自己在猎人山从事野鸟生态观察中不仅领会了自然的神秘,也看到了与山林共依存共呼吸的猎人与山林万物融合无间的境界,因此悟出了真正给生态带来威胁的是人类文明的喧哗,而不是已充当山林“守护神”的猎人。此后,陈煌又与张爱华联手撰写了“猎人山”续篇《追踪台湾蓝鹊》〔36〕,文中细腻地描绘出台湾蓝鹊的雅致风采及其生存境况,还有猎人四处布下罗网的威胁,文末一只蓝鹊在风雨交加中触电惨死的景观犹显凄凉,生命的美丽与脆弱、文明的负面影响尽在不言中。两人合写的又一篇作品《绿色小径》〔37〕再次记录深入猎人山一荒芜小径的所见所感,路边的杂木林、野生动物、原住民的遗迹等等,都让作者明白“野地生命并未歇止,只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而已,所以要欣赏它,有时得放弃势利的眼睛,而闭着眼细细倾听。”

上一篇: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论析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