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化毕业论文(2)
2013-05-30 01:39
导读:蒋晓丽教授指出,传媒话语权对文学形态和文学生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改变了文学诸要素的存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使得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形式也相
蒋晓丽教授指出,传媒话语权对文学形态和文学生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改变了文学诸要素的存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使得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她从文学的言说样式、传播方式以及西方文学的译介、近代文体的产生、作家群体、文学流派、文学运动等方面对此做出了详尽的阐述。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过渡一向被视做近现代文学革命的先声,但其中的转换细节却很少有人提及。在作者看来,首先是近代报刊的兴起引发了小说的普及和兴盛,而小说的传播使得长期被视做“低俗”语言的白话文日益受到重视,这便对呆板沉滞的文言文表述方式构成了挑战,加之百余家白话报刊的相继创办,最终使得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的转换自然要求文学传播形式做出相应的变革,于是副刊、文艺报、文艺
期刊便成为“传播文学的主流媒体”,并与新兴的现代出版业一起广泛引介西方文学,为处在萌芽阶段的近现代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西方文学和现代报刊文本形式的影响下,“新闻文学 ”、“时务文体”、杂文与小品文、纪实性社会小说等新型文体应运而生,这表明传媒因素已渗透到文学的内部结构当中,肩负起“给文学编码”的任务。与此同时,传媒文化也对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稿酬制度的建立使职业作家从文人群体中分化出来,而鸳鸯蝴蝶派的诞生则标志着近代大众文化市场的形成,从“文界革命”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系列文学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也都是以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作为“阵地”和“舞台”。这其实昭示出,20世纪文学史上文学商业化、作家职业化、文学社团化的发展趋势均同传媒文化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在对近代文学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复杂关联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蒋晓丽教授将思路进一步延伸,提出了一个反思性的问题,即:以传媒文化作为生成背景的现代通俗文学何以未能成为20世纪文学的主流?她指出,在之前的研究中,学者们倾向于将通俗文学的文学史地位与社会氛围联系起来,以为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语境中,“文学工具”论的价值观势必会抑制通俗文学的发展。其实较之社会环境而言,近现代之交,雅俗观念的再次分化对通俗文学所形成的冲击则更为强烈。这是“洋雅”与“土俗”之间的对峙,由于“‘洋精英’立场的误导,阻断了中国‘雅’与‘俗’转换的文化机制,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转换与生成机制”,由此削弱了文学的自身创造力,并“造成了当今中国文论界严重的失语症。 ”?④蒋晓丽教授从近代文学研究反观文学的历史流变,对当下的文学问题所做出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借助于史料细致地描述文学史的展开细节,同时又不拘泥于文学现象所呈现的表面逻辑,而是力图透过繁复的文学史实去剖析历史发展中的矛盾和悖论,这种学术思想的穿透力显示出作者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理论构建能力。
以探察近代中国文学断裂与延续、雅俗转换的传媒动因为切入点,始终把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反思作为思考的中心,《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从传媒文化的视角审视、阐述了近代文学变革的曲折历程。这部著作的意义是双重性的:一方面,通过梳理文学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复杂关联,揭示了近代文学久被遮蔽的另一种形态,从而丰富了我们对于文学史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以“传媒文化视野”这种崭新的研究范式昭示出文学与传媒关系研究所蕴含的广阔学术发展空间,为这一研究领域提示了新的发展方向。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注释:
①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567页。
②③④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13页,第21-26页,第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