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创见化毕业论文(4)

2013-06-07 01:23
导读:狂欢理论的美学意义在于它动摇了古典美学的一些基本范畴的权威性和优越感。它给古典美学所蔑视或丢弃的范畴加冕,而给先前的高贵范畴脱冕,使之降

狂欢理论的美学意义在于它动摇了古典美学的一些基本范畴的权威性和优越感。它给古典美学所蔑视或丢弃的范畴“加冕”,而给先前的高贵范畴“脱冕”,使之降格。它使崇高与卑下、神圣与滑稽、高雅与粗俗、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等相互接近或融为一体,界限被打破,鸿沟被填平。

狂欢理论的文学意义是巨大的。它揭示了狂欢化文学在狂欢表层下隐含的逻辑联系和深层意义,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策略。巴赫金指出:“在欧洲文学的发展中,狂欢化一直帮助人们摧毁不同的体裁之间,各种封闭的思想体系之间,多种不同风格之间,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存在的一切壁垒。狂欢化消除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的轻蔑,把遥远的东西拉近,使分离的东西聚合。” 30 它反对文学的单色调,主张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多种因素不同寻常的排列组合,强调各种文类,各种语言(包括口语、俚语、行话、方言等)、各种手法(包括反讽、夸张、调侃、讽刺、幽默等)的独特价值和相互作用。虽然巴赫金研究的重点是在小说体裁领域,但他的狂欢理论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远远超出了小说体裁的范围,甚至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围。

狂欢理论的文化意义更是不可忽视的。巴赫金不仅没有“扭曲狂欢节真实的文化内涵”,而且“通过狂欢理论复现了被人们淡忘了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的生动景象,恢复了几乎湮没无闻的狂欢文化的原有风貌,揭示了由颠倒、亵渎、逆向、反向、贬低、嘲弄、戏仿这类语言构成的民间狂欢文化的深刻内涵” 31 。它深刻地揭示了狂欢型的庆典在欧洲人的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狂欢理论在文化上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揭示了文化中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交替运动,中心化与边缘化的相互抗衡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发展张力,动摇了单一文化的垄断地位,张扬了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的积极意义,使各种亚文化、俗文化与官方主流文化在对立、碰撞、冲突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恢复交流与对话。巴赫金在文化上的贡献还在于他在本世纪的上半叶,就预见到了世纪末的文化趋势。他所独创的诸多理论概念、术语,诸如“狂欢化”、“小说性”、“杂语”、“复调”、“对话”……生动地描述了当代文化的特征。无疑,“狂欢化理论可以视作联接过去的和现在的文化之间的桥梁” 32 。综观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功绩和贡献是巨大的,但从知识不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不可避免地会有其不完备之处。由于巴赫金过分强调民间文化及其功能,而对其品位不高,媚俗之处忽略不计,难免在著述中流露出溢美之辞,有将民间狂欢文化的乌托邦成分“理想化”之嫌,在对狂欢节、民间文化的正值与负值的剖析中,对负值一面强调不够,未彻底揭示出狂欢式诙谐的辩证法。

巴赫金在评价俄国形式主义时指出:“新的东西在其发展的早期,即最富创造性的阶段上,向来是表现为片面的、极端的形式。” 33 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的确,巴赫金本人也未能免俗。所以他的理论的片面、极端之处,既被他的对手,也被他的拥护者所发现。即便是他本人,也打算对自己的狂欢化理论加以修改。然而,“他的理论的实质是不可改变的,因为它是客观的,它体现了历史—自然进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这一理论中有一定的‘相对性’,如果它的表述不够严密,那么,这只是存在—非存在本身亦庄亦谐的相对性的反映,这种存在—非存在正与人类和宇宙玩着神秘的游戏” 34 。

总之,如俄罗斯学者安德烈耶夫所说:“巴赫金的理论似乎要比照搬事实的根据更宽泛(所以,无论多么有说服力的照搬事实的批评都不能贬低其真实性,在它那里只不过还有别的认识论的地位)。它描述的与其说是具体的历史文化现象(“民间的”或者“笑”文化),不如说是文化构型的深度机制——文化的修复和复制” 35 。狂欢理论本身具有未完成性和多义性,因此对它的解读也应是多义的,而且每一种解读都不能穷尽它多方面的意义。

注释

①限于篇幅,此处不详尽论述,请参阅拙著《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参阅《对话·狂欢·时空体》杂志1996年第4期和1997年1-4期。

③参阅B.C.瓦赫鲁舍夫:《围绕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悲喜剧游戏》,载《对话·狂欢·时空体》杂志1996年第4期。夏忠宪译,《俄罗斯文艺》,1999年第3期。

④阎真:《想象催生的神话——巴赫金狂欢理论质疑》,《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以下简称《质疑》。

⑤⑥⑧⑨12 16 18 19 21 22《巴赫金全集》,钱中文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六卷,第551页、第252页、第249-250页、第249页、第180页、第10页、第140页、第270页、第88-89页、第11页。⑦262730《巴赫金全集》,钱中文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五卷,第161页、第167页、第237页、第177页。

⑩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中译本序言》,第11页。

11 E·H·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

13参阅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四卷,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656页。

14如在伏尔泰的笔下就能见到同样的描述:“在不少教堂,一直庆祝驴子节、愚人节和疯人节。人们把一匹驴牵到祭台前,唱赞美歌……一个年轻女人扮演上帝的母亲,骑着这头驴到埃及去,她怀抱一个小孩,身后跟着一长串的人。当弥撒结束时,神甫不是说‘弥撒礼毕’,而是用最大力气学驴叫三声,参加弥撒的人也以同样的叫声来回答。”见伏尔泰《风俗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中册,第219-220页。

15乌格里诺维奇:《艺术与宗教》,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24页。

1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6页。

20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与对话理论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都基于对话主义和多元互动的整体文化观。这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中都有论述。例如,俄罗斯学者 B·C·比勃列尔指出:“作为不同文化的对话和文化与自身的对话(论拉伯雷一书)的对话研究和作为内在思维和人与自身的内在对话的基础的对话研究(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这两极连接起来就能建构巴赫金理论观点整个复杂的体系——完整而深刻的体系。”参阅《对话·狂欢·时空体》1996年第4期。

上一篇: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分析化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