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化毕业论文(2)

2013-06-15 01:35
导读:以上所举各例可见,鱼、鸟、石非锦,壤、岭、户非绣,谷、天地、山河也非锦绣,但均以锦、绣和锦绣名之,就是因为这些事物或有鲜艳的色彩,或有精

    以上所举各例可见,鱼、鸟、石非锦,壤、岭、户非绣,谷、天地、山河也非锦绣,但均以锦、绣和锦绣名之,就是因为这些事物或有鲜艳的色彩,或有精美的花纹,堪与锦绣媲美。在这里,锦绣成为审美的参照物和模子。即人们运用锦绣的审美经验为模子,对于鱼、鸟、石、壤、岭、户、谷等事物进行审美观照。“锦绣” 审美模子不仅运用在自然审美和社会审美方面,也大量运用在文学审美方面。诸如:

    (10)、绣虎:曹植的别号。《玉箱杂记》云:“曹植七步成章,号绣虎。”这是指曹植诗思敏捷,文采华丽。

    (11)、锦绣堆:指文采华丽,佳句精美。白居易《卢秘书二十韵》诗云:“笔尽铅黄点,诗成锦绣堆。”唐人谢廷浩以辞赋著名,号锦绣堆。

    (12)、锦心绣口:形容文思优美,词采华丽。李白《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藏(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⑥

    由此可见,锦绣也成为文学的审美模子。这一点将是下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二 

    锦绣作为文学的审美模子,对于我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起源具有发生学的意义和价值,或者说是文学观念的原始启蒙。诸如:“文”、“文章”、“文采”和“文华” 等术语,早先是用在言说丝织锦绣的话语里。秦汉以后,这些术语才逐渐被移用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中。因为在古人看来,锦绣美与文学美之间有着奇妙的审美关系,或者说是“锦绣美”审美模子发生作用的必然产物。解读这些术语符号,还可以看到隐藏于其中的诸多审美奥秘。现尝试解读如下:

    文。甲骨文写作“”、“”、“”,具有“美”的意思⑦。《说文》云:“文,错画也,象交文。”现在,一般认为,“文”与原始纹身有关。而我认为,这是一种缺乏实证的说法,真实情形恐与原始编织有关。陶文与甲骨文中都有“”符号,恐是经线与纬线相交之形,也是麻织、毛织和丝织最简洁的符号概括。而“”、“” 符号,更像是有花纹的织品,或鱼网,或麻布,或丝帛。《考工记》云:“青与赤谓之文”,是指两条不同颜色的经纬线相交而成的图案,这便是丝织锦绣了。段玉裁注云:“纹者,文之俗字”,“像两纹交互也。”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文”与丝织品有关。如果这样理解,与甲骨文“美”意才是符合的;如理解为“纹身”,则与原始义和后来义均难相符。

    文章。段玉裁认为,先秦古文字应写作“?彰”。《说文》云:“?,?也,从彡文”。“?,有?彰也。”“彰,?彰也,从彡章。”理解“?彰”的关键是正确释读“彡”符号。段玉裁认为是毛笔及所画的花纹。我以为,这是误释。《说文》云:“彡,毛饰、画文也。”画文即花纹。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上就有这样的花纹装饰,不过多于三根。其中“彡”三根斜线,是一个概括性

    的符号。它既可以为毛线、麻线、丝线,也可以是绘画的线条。这至少是许慎的意思。参照《考工记》的说法,“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其中除了“赤” 重复外,实际上这“彡”就指“青”、“赤”、“白”三种颜色的丝(毛)线。这与原始彩陶的用色相近,彩陶花纹多以红、黑、白三色为主。“彡”(三)代指多种颜色的丝(毛)线,即彩色线。那么,“?彰”就是由各种颜色的丝(毛)线织成的彩绸(或毛织品)。而“彡”三色斜线,是织布机上经斜线的真实写照,为象形。这是“?彰”的本义。作为文学的“文章”本源于“?彰”,即用各种富有情感色彩的文字,写成美丽的篇章。在古人看来,文学作品也应该像丝织锦绣一样精致美观。或者说,丝织锦绣(?彰)是文学作品(文章)的原型标本,文学作品是丝织锦绣的变形发展,两者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同构关系,或者是一种“比”的关系。

    文采。“文”作为“?”,是彩色丝织品;作为“纹”,则是丝织品上的花纹。《说文》云:“采,取也。”段玉裁注云:“木成文,人所取也。此‘采'为五‘彩 '字。”所谓“木成文”,即草木开花,泛指花卉;所谓“人所取也”,是指人到大自然的花卉中去取像,然后进行绘画或锦绣创作。这是“文采”的本义。在古人看来,锦绣花纹之美与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常用“文采”一词来评价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以上通过对“文”、“文章”和“文采”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出由锦绣到文学的演变过程。“锦绣美”不仅是“文学美”的原型标本,也是文学的审美模子。正是这个“锦绣美”的审美模子,规范和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欣赏和批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观念。这种古老的文学观念一直传承到了现代。上世纪40年代,刘永济先生在武汉大学执教时,还在讲述着这种古老的文学观念:“盖‘文'之为训,本有文采、文饰之义,即寻常语言,亦多粉饰之词,所以动观听、增情趣也。”⑧鉴于此,我认为,具有五彩绚丽之美的“文”或“文章”之称谓,比西化式的“文学”(literature)要更准确更美丽,甚至从名称可以看出“华丽”之美来,也更能够表现中国文学的审美精神。

    此外,还有“丽”早先也是丝织锦绣的最高的审美范畴,秦汉以后才成为文学的审美范畴了。尽管这其间的实际情形比较复杂,比如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文学审美观念重“丽”,而以“自然”为宗的道家和以实用是求的法家、墨家则轻“丽”。对此不多说,将另文论述。这里只是谈谈丝织锦绣作为文学审美模子,对于文学审美观念的实际影响。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浅说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