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化毕业论文(3)

2013-06-15 01:35
导读:其一、宗经思想。经字本义是纺织机上的纵线(或纵丝),引申为关键和法则,再引申为经典;其本源于经纬之经,再上升为经典之经,遂成为一种哲学理

    其一、宗“经”思想。“经”字本义是纺织机上的纵线(或纵丝),引申为关键和法则,再引申为经典;其本源于经纬之经,再上升为经典之经,遂成为一种哲学理念。凡“经书”之“经”,盖源于此。诸如有《易经》、《书经》、《诗经》等;与此相对,也有《易纬》、《书纬》、《诗纬》等。刘勰《文心雕龙》“文之枢纽 ”部分,既“体乎经”,有《宗经》篇;又“酌乎纬”,有《正纬》篇。先是取用了“经”、“纬”本义,再用其引申义。前者如:“按经验讳,其伪有四: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丝麻不杂,布帛乃成”;“先纬后经,体乖织综”(《文心雕龙?正纬》)。后者如:“‘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极文章之骨髓者也”(《文心雕龙?宗经》)。在刘勰心目中,此“经”乃为儒家经典,不仅认为文章源于儒家经典,而且将儒家经典作为论文的标准。这是荀子以来的传统文章观念。但究其实,可见仍有丝织锦绣的原型观念存在。譬如,“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这些言论都是“宗经”思想的具体表现。

其二、创作范型。古人不仅从审美观念上崇尚丝织锦绣,也从中获取了许多文学创作的灵感。在他们看来,丝织锦绣是美的典型模子,文学创作要制作美文、营造美感,也必然会取法丝织锦绣,并以此为文学创作的审美模子。《荀子?非相》云:“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就是将丝织锦绣之美作为审美模子参照,从而营造美的

    言辞。到了汉代,辞人赋家以追求“文如锦绣”(王充《论衡?定贤篇》)的审美效果为时尚,这便是汉赋创作“铺采文”与汉赋批评“尚丽”的深层原因。它是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潜藏在辞人赋家的心里,并不为人们所察知而已。明清以后,金圣叹等人的诗文小说评点中,赞许作家才华,往往说是“满腹经纶”、“锦心绣口”、“锦心绣笔”和“锦绣才子”等,都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具体表现。如果再细细考察,这其中还有许多人们习焉不察的奥秘存在。诸如,创作文学作品时,饰言练字,若绣五彩花纹一般美,将丝织锦绣作为文学作品语言表现的审美模子。这里边有一个被歪曲了的文学审美观念,必须予以纠正。古人大多喜欢以“雕龙”或“雕虫”比喻文学创作。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与仓颉造字的传说原型意象有关。据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初造书契”(许慎《说文解字序》)。在古人的观念里,龙或在天、或在田、或在渊,能飞、能行、能游,为鸟、兽、虫复合型的神秘化的意象。如果抛开其褒贬态度不论,那么此“龙”、“虫”代表的即是象形汉字最早的原型。由此可见“雕龙”、“雕虫”之说事出有因。如果从艺术角度看,“雕龙”、“雕虫”属于雕刻艺术。用雕刻来形容文学创作总觉得不恰当,实际上应以“绣龙”、“绣凤”来形容才好,才能够见出文学若锦绣一般的美。只因“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墨子?辞过》),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文学创作是男性的特权,岂能与“女工”同日而语,故只好取“雕龙”、“雕虫”之说了。虽然有“壮夫”、“弱夫”的褒贬之别,但总还是“夫”呀!刘勰还算是通达之士,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文心雕龙?序志》)。“雕”为雕刻,“缛”为锦绣,虽两者兼言,但还是取了“雕龙”的书名。可见此观念如此根深蒂固。这一点则不如古代印度人,他们常常以“颈饰”、“耳饰”、“珠串”和“项链”之类为书名⑨。他们不大轻视女性饰物,甚至以女性的“吉祥痣”作书名。善于装饰是古代印度审美文化的特色,以饰物比文艺,也成为古代印度文艺理论的一大特点。如果说,“锦锈”是古代中国文学的“审美模子”,那么“饰物”则是古代印度文学的“审美模子”了。即使在现代中国,像沈从文那样搞不成文学创作,去研究“ 锦绣”的人也还不是很多⑩。我们一定要纠正这个偏见,应该认识到:“锦绣”才是“文学”的“正宗”。其实,丝织技艺是由母系氏族社会的妇女们所发明的,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审美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妇女在当时社会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因而丝织技艺也成为一种神圣的事业。这是丝织技艺能够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将锦绣作为正宗的文学审美模子是不会辱没文学的。

    又如,在文学作品的构“图”方式上,采用了某些锦绣的花纹式样。汉代有一首《莲歌》云:“江南可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11据考,汉代锦绣中已出现了鱼纹12。注意:在诗歌中,这样的句式显得重复,似乎没有必要。余冠英先生认为,此是“和声”所致,即“一人唱,多人和。”13而我则不这样认为,鱼活动的空间:东、西、南、北、中,恰恰是古代工艺美术装饰纹样构“图”的常见手法。在现代民间锦绣和剪纸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以“鱼戏莲”为题材的装饰纹样,也大多采用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构图,被称为“鱼戏莲团花”。“鱼戏莲”则有“连(莲)年有余(鱼)”的吉祥丰收的美意;又可以理解为“男(鱼)欢女(莲)爱”的性爱意象。所谓“团花”,则是以“中”为核心,然后东西南北对称构图的圆形花纹图案。这首民歌很可能借鉴了锦绣纹样的构图方式。还有些诗人借鉴锦绣中的“回”纹,创作了“回文”诗。在锦绣中,回纹的出现也很早,现在还能看到殷商时期的回纹织物14。而回文诗的出现则要晚得多。刘勰认为,“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文心雕龙?明诗》)。也有人认为,回文诗“起自窦滔妻苏蕙,于锦上织成文,顺读与倒读皆成诗句”(《冰川诗式》卷二)。晋代苏蕙所作的《回文旋图诗》流传了下来,又称为“璇玑图诗”或“织锦诗”,是很有名的,而且有一段动人的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浅说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