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化毕业论文(4)

2013-06-15 01:35
导读:故事 。此事《晋书?烈女传》有记载,看来是可信的。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一回就写了这个 故事 。其诗用红、黑、蓝、紫、黄五色 丝线绣织而成,共
故事。此事《晋书?烈女传》有记载,看来是可信的。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一回就写了这个故事。其诗用红、黑、蓝、紫、黄五色

    丝线绣织而成,共841个字,横斜回环阅读,可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7958首之多15。苏蕙工诗,又善织锦,将“回文”与“回纹”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更加证实了锦绣与文学的审美关系。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现将《璇玑图诗》与一件彩织鲁锦作个比较。为什么要与鲁锦比较呢?这是因为,秦汉以来,山东一带素有“齐纨鲁缟”、“冠带衣履天下”之称。王充也说:“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论衡》)。可见“鲁锦”是具有代表性的。如图所示16:

    《璇玑图诗》由红、黑、蓝、黄、绿五色丝线,构成1+(32-1)+(32-1)共17方格图案;彩织鲁锦由红、黑、蓝、黄、白五色丝线,也构成了1+ (32-1)+(32-1)共17方格图案。虽然,鲁锦不是回纹,但两者在构图方式上很接近。从这里或许可以透露出古人由“纹”(锦纹)→“文”(诗文)→“文章”(文学)的审美观念的演化奥秘!

    其三、术语范畴。在我国古代,有大量原先是用于描述和形容丝织锦绣的术语,后来被移用在文学活动中,成为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术语。见表一:文学存

    在方式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术语

    创作行为

    编、缀、绎、缉、缝、综、络、纠、结、练、约、系、纾、缩、缘、绣

    作品结构

    经、纬、统、纪、纲、章、回、线、组、绪

    作品性状

    红、紫、绿、綦、纯、细、纷、繁、纡、素、丽、绮、绚、采、文、缛

    还有以核心范畴“丽”为主而形成的范畴群,也大多是从“锦绣”移用于“文学”的。见表二:

    丽

    绮丽、纤丽、壮丽、彩丽、组丽、纯丽、华丽、美丽、藻丽、缛丽、靡丽、文丽、工丽、光丽、巧丽、艳丽、清丽……

    这又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锦绣”与“文学”的审美关系。由此可见,丝织锦绣之美成为古人评价文学美的“模子”,被广泛地用于文学批评之中。

    其四、文学批评。古人把丝织锦绣之美看作“美”的最高典范和原型,或以此为参照,或以此作模子,将其审美经验广泛地用到文学的审美创造和批评中来。这样的情形大约从秦汉时期就已开始,如上文所举荀子和王充等人的用例。魏晋以后,这样的用例就更多了。晋代的葛洪颇有胆识,唯独敢说《诗经》不如汉赋。当然,他有充足的理由。因为,他是用与时俱进的历史观念来看待文学发展的,尤其为他当代的文学辩护。在具体论述中,他就多次以丝织锦绣之美来立论。诸如“黼黻文物殊而五色均”,“众色乖而皆丽”(《抱朴子?辞义》)。“譬若锦绣之因素地,……则文章虽为德行之弟,未可呼为余事也”(《抱朴子?尚博》)。孙绰评云:“潘文烂若披锦,

    无处不善”(《世说新语?文学篇》)17。鲍照评颜延之诗云:“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绘满眼”(《南史?颜延之传》)。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运用得最多,诸如:“雅丽黼黻,淫巧朱紫”(《文心雕龙?体性》);“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文心雕龙?定势》);“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文心雕龙?神思》);“五色杂而成黼黻,……五情发而为辞章”(《文心雕龙?情采》);“学慎始习,斫梓染丝”(《文心雕龙?体性》);“视之则锦绘”(《文心雕龙?总术》);“一朝综文,千年凝锦”(《文心雕龙?才略》)等等。刘勰以后,也有人屡屡以锦绣言文学。诸如王世贞论赋体文学,说:“绚烂之至,如霞锦照灼”(引自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胡应麟评七言诗,云:“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诗薮?内编》卷五)。金圣叹评《西厢记》云:“锦心绣口,吐辞工丽”(《才子西厢醉心篇》)等。总之,在古人看来,文学似锦绣,两者在审美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才以锦绣美为“模子”来评价文学美。

    综上所述,只是本文对于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所作的一点初步探讨。我认为,丝织锦绣代表着我国一种古老的文明,一种审美文化精神,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原型心理。它对于古代文学审美观念、文学创作、文学话语和文学批评等文学活动,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锦绣到文学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审美历程。采用锦绣美“模子”批评文学,这样的文学批评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可谓是“丝绸之国”的杰作。但是细究其实,丝织锦绣对于文学审美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古人对此的态度,也是有褒有贬。本文只是谈了正面的和褒的一方面,其旨意只是想从一个新的视角,透视古代人的文学审美思想,为当前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考。不妥之处,请读者予以指正。

    *此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存活在现代文论中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批准号:05BZW0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周汛、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449至450页。

    ②参见《尚书?皋陶谟》:“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又《尚书?禹贡》:“厥贡漆丝,厥篚织文”。王玉哲著《中华远古史》认为,丝织技术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与考古和《尚书》的记载基本相符。

    ③参见王连海、朱悦梅编著:《民间织花》,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又参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著《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32页。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浅说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