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后殖民语境中奈保尔小说多元化主题研究化毕(2)

2013-06-25 01:21
导读:2011年 何善秀 李 宗 后殖民语境中奈保尔小说多元化主题研究第1期 上个世纪70年代起,奈保尔先后走访了刚果、卢旺达、布隆迪等,出版了 《自由国度》

  2011年 何善秀 李 宗 后殖民语境中奈保尔小说多元化主题研究第1期
  上个世纪70年代起,奈保尔先后走访了刚果、卢旺达、布隆迪等,出版了 《自由国度》和 《河湾》。《自由国度》由5个故事连缀而成,是奈保尔的重要作品,获1971年布克奖。在这部作品中,奈保尔在序曲中叙写了无名氏流浪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独与怪异的性格,在尾声着力描述了埃及的贫穷,也展示了中国人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在主要故事《自由国度》中,他围绕自由这一主题,揭露了殖民者在文化、精神领域的影响和渗透,清醒地指出原殖民地人民在帝国逝去后,处于表面获得自由,精神上却处于麻木的“不自由”状态。《自由国度》中有多处对非洲军人的描写:“那些非洲士兵们却半闭着眼睛,神情恍惚,彷佛在跳着一种丛林舞蹈”(奈保尔 2008:217);“军队里的伙食吃得这些非洲人肠圆肚肥,腰粗腿壮,而那个以色列教官却矮小单薄、非常瘦弱”(奈保尔 2008: 218);“隔一段时间就有军队的卡车慢慢地开过去。绿色的军便帽下面是士兵们肥胖而没有表情的脸,早上洗过,脸色依然暗黑”;军人的天职本为保卫疆土,但与其他瘦骨嶙峋的非洲人形成鲜明对比,“山谷里的非洲人往往很瘦,衣衫褴褛。而这个士兵烫过的制服紧紧包裹着他浑圆的胳膊、大腿和士兵特有的圆肚子”(奈保尔 2008: 267);非洲的军人养尊处优,却冷酷无情地毒打自己的同胞,剥夺他们最后一点尊严,非洲人仅仅因为这些是国王这一部落的,“他们是国王这一部落的黑人……他们穿衣蔽体,修建道路。但是他们作为自由人曾经拥有的这种尊严已经被剥夺了……有些人被捆了起来,按照丛林的传统方法,脖子靠脖子,三四个人一组,好像要卖给贩卖奴隶的商人一样。所有人身上都带着血迹和被殴打后的红褐色。有一两个看上去奄奄一息”。 文中的“自由人”在殖民者离去后获得短暂的自由,再次沦为奴隶,不同的是,被自己的同胞兄弟奴役。作品体现了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殖民者离去之后,部落之间结怨已久,随着各自的独立,彼此间的不安愈发严重,领地之争重将非洲置于战乱之中。精神迷茫、无所适从的非洲人何处寻找真正的自由?这部小说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欧洲殖民者在对非洲国家实行殖民的两种态度:小说主人公琳达和鲍比分别代表了强硬派和温和派。在琳达眼里,黑人是未经教化的人种,她“从没有想到他们竟然会种地”(奈保尔 2008:137),认为“他们都应该生活在丛林里”。她将搭便车的非洲人中途赶下车,浸泡在雨中,并认为“味道真难闻”,“绝对是歹徒。我可不想仅仅因为太善良不愿对非洲人粗鲁而送了命”。她视非洲人愚昧、低劣;看见穿着新衣服的非洲人,她坚信,“山上面的某个地方,他们脱光了漂亮的新衣服,正光着身子跳舞,手拉手一起吃粪便。总统可能给他们送去了一份上好的粪便”(奈保尔 2008: 207)。鲍比为寻找自由来到非洲,他美好的初衷是“我来这里是服务的,我不是来告诉他们如何管理这个国家的”。沉浸在殖民主义思想中的鲍比逐渐自我分裂,性格中既有殖民者高高在上的姿态:“我是一个政府官员”,“你怎么敢把你的背对着我,当我叫你的时候”;也有对非洲人的同情和悔意:“我已经毁了他可怜的一点尊严”(奈保尔 2008:187)。在独立后的非洲大陆,如果不彻底根除思想上的殖民,对自由的追求注定失败。奈保尔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叙述,他突破了自身族裔性的局限,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战后跨越亚、非、欧美的全景图。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河湾》是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萨林姆是居住在东非海岸的印度裔青年,其祖先也是由于殖民主义时代的人口迁移来到非洲海岸,故事的主要人物有来自阿拉伯、葡萄牙和波斯等其他地方的移民。“不过我们不能把自己说成是阿拉伯人、印度人或波斯人。和这些地方的人比较起来,我们感觉自己是非洲人。”作者淡化人物民族身份,故事中人物的经历,代表了后殖民社会人民的共同经历;作者并未给出确切的地名,因此河湾镇就具有普遍意义,小镇代表了独立后整个非洲国家,乃至整个第三世界独立后的状况。模仿是该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殖民者离去后,缺乏历史、文化根基的后殖民社会不能适应新时代环境的要求,为了寻求自身发展,后殖民国家政治、经济及文化各个层面模仿西方国家先进模式,但又未能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盲目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灾难,使后殖民非洲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河湾》中,独立后的领导人总统全盘模仿前宗主国政治理念和具体措施。他建立的“新领地”,实际是非洲的小欧洲,是欧洲的移植,“非洲式的非洲将要退让”了:士兵们充当导游,穿着破烂衣裳的非洲人在新领地说粗话,闲逛。辉煌的仿欧式建筑耗费巨资,只为了满足总统个人对欧洲的憧憬。极具讽刺的是耕种非洲现代模范农场的6辆拖拉机“在空地上一字排开,都已经生锈,周围长满了野草”(奈保尔 2003b:105)。尽管总统刻意穿着非洲风格的服饰,但他大搞西方式个人崇拜,下令全国各处悬挂自己的照片,带领所有政府官员朝拜自己母亲的村庄,建立圣母像;他仿效西方国家领导人,发表电台演讲,宣扬多数非洲人无法理解的西方理念。他的思想语录《格言录》成为官员们谋利的工具,孩子们则不得不在泥泞中举着他的语录,高呼他的名字;他雇佣西方学者当自己的智囊团,就连他向自己顾问的妻子问候的方式也是从戴高乐那里学来的。《河湾》中本地非洲人几乎都被描绘成拙劣的模仿者。这些刚刚脱离殖民统治的人盲目模仿前宗主国或发达国家,模仿发达国家人民的奢侈生活。“我”向费尔迪南炫耀廉价的“他们”发明的双筒望远镜和高级相机,“仿佛这些东西的设计发明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奈保尔 2003b:44)。他们只对新东西甚至现代化的东西感兴趣, 但他们都只是在盲目地消费西方来的现代化商品, 根本不了解这些东西的用途, 卫生间里的抽水马桶竟然被用来泡木薯。“我们制造不了, 但可以买进卖出。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原理是什么。只要有钱, 就可以把这些神奇的东西吸收到丛林深处来, 让我们如此随意地买进卖出!” 对新一代非洲人的关注:费尔迪南是新一代的非洲青年的代表,他上公立学校,穿着颜色鲜艳的运动夹克,“无疑,他觉得这样就能显示他从欧洲
上一篇:居士佛教与居士词论略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