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与研究概述化毕业论文(4)
2013-07-02 01:03
导读:1997年3月,中国人民 大学 现代诗学研究中心和改革出版社联合推出中国当代诗人精品大系丛书第一辑,集中出版了欧阳江河、翟永明、西川、陈东东、肖
1997年3月,中国人民
大学现代诗学研究中心和改革出版社联合推出“中国当代诗人精品大系”丛书第一辑,集中出版了欧阳江河、翟永明、西川、陈东东、肖开愚和孙文波等六人的个人诗集,他们都是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以来,有广泛代表性的实验先锋诗人。欧阳江河的《透过词语的玻璃》“以他准确的措辞和深刻有力的思想,表现出对时代以及人在这个时代的处境的洞察,更确切地说,生活因为他的写作而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寓言的意义。”“他的笔像一把简洁有力,但颇有分寸的刻刀,在语言的胶泥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刻画出所希望的效果来。”“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在词与词之间制造戏剧性的冲突,利用可能有的间隙突然改变词语的意指方向——不是使词变得意义含糊,而是使词在悖论的关系中变得更加紧张和富有多解的表现力。”“雪助人忘却,但被推迟到老年。”(《雪》)这样的句子表现了“他内心深处不能自已、同时也上下不得的无休止的隐痛。”〔34〕翟永明的《黑夜里的素歌》“把握着个人的生存经验,反省历史和时尚,保持了一个现代诗人必要的警觉”。“由内心的剖述,转而为一种外部事件性的描述。”“抓住一种近似于哲学的本质性,对事物的基本原子进行陈述。”集子中最出色的是压轴的《十四首素歌——致母亲》,那是她和母亲的对话,快乐和忧伤、生和死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35〕西川《隐秘的汇合》是一次“朝圣,是向着基地(源泉、不灭的空间)所发出的长吁和祈祷”。“也有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对结局的不可知论。”“ 哪怕是光明的前途也不能保证人们不是继续生活在黑暗之中,哪怕是正确的高度和步伐也不能保证人们不是依然生活在错误之中。”不过,“当他在黑暗中歌唱,在 ‘给魔鬼壮胆’的同时,也在给所有处在黑暗孤独当中的人们送去安慰,送去勇气,其中包括那些已经在路上随风飘散的亡灵,也包括我们这些竭尽全力奔赴终点的未亡的亡灵,让死亡及其所带来的损失对所有的人来说变得容易接受些。”“他眺望那空想的雪山/他把自己变成一团火焰。”(《空想的雪山》)〔36〕陈东东的《海神的一夜》“不光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个人的内心经验”,“既有特定的地域性,而同时,也是无地域性的”,“对词语冒险的兴趣,显然大于对观念本身的兴趣。”“更多的是让读者去阅读——看,或观察,而不是去冥思苦想。”因为他的写作“靠的是能够还原为物质的,一种几近于透明的‘物象’。”这些诗都是“本地的抽象”,围绕南方和都市展开,具有典型的南方气质:湿润,秀雅,细腻,敏感,多疑而不失飘逸。他的短诗“多半是给都市生活场景一种抽象。”他既是江南一路诗人的代表,也是“都市形式主义诗人”的代表。〔37〕肖开愚的《动物园的狂喜》“是对一种较为理想但并不明晰的道德观的追求。”“体现出对诗歌当代性的关注。”随着“经验性的不断增强,诗歌在语言上和风格上也变得强悍有力,大量的细节和世俗生活场景也开始进入到他的诗中,通过这些有力地展示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本质特征。”“在诗中使用口语和俗语,并把叙事性引入诗中。”“在他最好的作品中,我们会感到一种眩目的色彩和令人震惊的强度。”〔38〕孙文波的《地图上的
旅行》表现的是当下的、日常的、每天都要碰到的生活。然而,也“让人们看到了日常生活的‘反面’,以及人在反面中可怕羞辱的存在。”孙文波“想教会读者叙述的技巧,并通过这技巧,重新去编排诗歌作品中的语言秩序。”“在语句的调度安排上,他从容,耐心,态度极其谦恭,但写出的诗句有时却极其‘恶毒’。”“他又是那种沉痛和严肃均不流露笔端的诗人,虽然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滑稽,以及这种滑稽随时可能带来的喜剧效果。”〔39〕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997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评出了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单项奖。获奖作品有李瑛的《生命是一片叶子》、匡满的《今天没有空难》、韩作荣的《韩作荣自选诗》、沈苇的《在瞬间停留》、张新泉的《鸟落民间》、王久辛的《狂雪》、辛茹的《寻觅光荣》和李松涛的《拒绝末日》。谢冕说:“李瑛诗中有沉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位来自高等学府又有长期军人生涯经历的诗人,他的‘书卷气’中流动着一股豪放的激情。这些因素的综合,造就了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林莽说:“匡满面对生活,面对内心,以一种沉静的音调歌唱。他的诗深入、细微、语言洗练,溢满灵动,处处体现了对生活与生命的体验与领悟。在最富创作实力的中年诗人群体中,匡满是一位不断进取的诗人。”叶延滨说:“对韩作荣的作品,我不可能百分之百完全认同,但这些诗篇让我感到,诗歌会让人到达一种境界——只要你真心向往,诗将会将你提升。”吴思敬说:“沈苇生长在江南水乡,工作在大西北,二者地域风貌与人文景观的巨大反差,给他以透视西部生活的新视角。雄浑的境界与灵动的诗魂、粗砺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愫、富有弹性的语言与深邃的思考,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沈苇诗歌的独特景观。”杨子敏说:“张新泉的诗朴实、家常,有内蕴,有味道,有内在的魅力。他没有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大场面,写的几乎都是眼前的、身边的日常生活琐事,笔下的人物也是些无名之辈,或终日奔走在谋生路上的小老百姓。读起来却不觉得琐碎、细小,反而觉得开眼界,好像透过一只短短的、细细的单筒望远镜,看到眼前那些一向都很熟悉、很不起眼的东西,突然变成了庞然大物。”高洪波说:“军旅诗人王久辛……努力通过诗歌来探求并寻找‘人格精神’,对理想、奋斗等均有角度新颖的理解和诗意的阐述,虽然部分短诗略显单薄,但综观全书,可以感受出诗人对历史和责任的郑重思考,对军旅生涯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表达,对民族和人类的精神命运也有独特的理解。”浪波说:“辛茹十七岁便进入军营,成为一名女兵,这是她‘走向生活’的起点,也是她诗的起点。作为军旅诗人中的女性,她的诗——多为爱情诗——在当代军旅诗中开辟了一角新的风景,以其独特的风采引起读者的注目。”张同吾说:“李松涛……以诗人的良知和锐敏的思想洞察力,正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从而进一步探究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和内在规律,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