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创作概述化毕业论文(5)
2013-07-03 01:06
导读:何建明的《商市在常熟中国农民第一集市启示录》〔39〕、任斌武的《中国有个雅戈尔》〔40〕及其续篇,是描写一个农民集市的兴起发展和一个农民企业
何建明的《商市在常熟——中国农民第一集市启示录》〔39〕、任斌武的《中国有个雅戈尔》〔40〕及其续篇,是描写一个农民集市的兴起发展和一个农民企业家事业发展的作品。从这样的作品中,人们可以具体的看到,市场经济是
怎样像一个有力的杠杆推动和改变着现实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形象。常熟的商市,从一个小小的
服装市场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由二十余座商业大厦构成的巨大商业市场,日流量十几万人,年成交额过百亿元人民币,利润过亿元的大市;雅戈尔服装集团在集团总裁李如成的领导下,由一个街道办的小缝纫厂发展成今天这样在全国有自己的名牌衬衣,有亚洲最大的西服生产线,拥有数亿资产,年利润超亿的现代化服装企业集团的事实,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及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人的巨大潜力和能量。这些作品,是人们了解现实中国经济状况的很好的参照。
关注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作品很少,所以,郭传火的《中国保姆的婚恋梦》〔41〕是引入注意的。随着生活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有许多年轻的农村女青年来到城市从事保姆工作。这些人出生在农村,进了城市之后,因为对农村和城市感受理解的差别,使得她们对城市生活有非常强烈的依恋。在她们无法通过别的渠道真正进入城市的时候,不少人就有了通过和城市人联姻走进城市的念头。然而,因为有些城市人的各种善意的、无耻卑鄙的、虚伪的心理和行为,使不少的保姆在追求城市生活的婚恋梦中感受到了复杂的人生况味。许多人在经历了严重的挫折和屈辱之后,才理解了自己和城市的距离,感受到了现实生活因为复杂的原因而给人们带来的不公平。作者在描述了不少保姆的婚恋状况之后,深入地表现了她们的无奈和失落心情,是会让人产生许多感触的。刘庆邦的《生命悲悯》〔42〕,对因煤矿瓦斯爆炸而死亡的矿工家属悲痛情形的描述,感受和表现了人在生命突然非正常死亡之后所有的悲痛状况,在一种极其哀伤的环境气氛中对失去的生命表示出了充分的悲悯。作品以死亡给人带来的痛苦表现珍惜生命的必要,以活人对亡者的悲悼表现了生命对于自己和亲人的重要性。用仔细的观察和准确的白描表现痛苦,审视生命,在平常人们认识和总结突发事故时忽略人的生命价值仅从经济损失方面看问题的作法之外,又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是以尊重和爱惜人的生命为其目的的,所以,它更加应当得到人们的重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在对于人和人的生命的关切方面,胡平的《美丽与悲怆——浦熙修与她的年代》〔43〕是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浦熙修在四五十年代,曾经是我国新闻战线上一位杰出的女性人物。她在当时的新闻战线上左奔右突,纵横驰骋,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了许多出色的工作。因为她的出色工作,她曾经为新闻战线的许多人们所钦佩,并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所看重。可是,在50年代中后期的反右派斗争运动中,因为许多复杂的原因,她被那个时代的浪潮湮没了。她曾经是那样的美丽。然而,或许因为她的这种美丽,她后来的悲怆也就显得更加的深刻。这是一篇关于一个杰出女性的美丽与悲怆的深情叙说,这是一曲令人伤感和痛心的历史哀诗,这也是历史留下的一个丑陋的疤痕。在一个历史的时代中看取和追踪人物的命运,在人物的经历命运中认识和表现历史,是这篇作品的显著特点。作者在对事实的文学报告和理性的关照两方面都有着成功的表现。这是1997年中最为值得注意的作品,它富有内容,更富有表现和理性的才华。丰收的《西上天山的女人》〔44〕,是对一批女性人物历史命运的描写报告,其内容和表现也是值得称道的。在建国之初的50年代,一支英雄的部队开进了新疆的广大地区。他们的任务,就是囤垦戍边。可是,因为部队人员中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影响着干部战士的思想稳定和情绪稳定,也很不利于他们长期戍边决心的树立。为了解决这个紧迫而又棘手的问题,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先后从湖南、上海、山东和江苏等地招收了一大批未婚女青年补充到部队中来。这些女青年来到这里的任务,就是嫁人为妻,扎根边疆。从此,这些女青年就开始了她们多少年的滑稽曲折的,幸与不幸的婚姻命运,开始了她们作为女性在戈壁荒野艰苦劳动,不断奉献,有所作为的新奇悲壮的人生。作者通过对自己母亲和一些熟悉的叔叔阿姨的真实经历的纪实描写,为这些曾经在新疆的稳定和建设中作出了特殊贡献的女性们竖起了一块动人的丰碑。作品感情真挚,描写细腻,不易多得。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在对重要事件的报告方面,邓琮琮、张建伟的《中国院士诞生记》〔45〕和张波的《驻军香港》〔46〕是引人注意的作品。《中国院士诞生记》为读者报告了中国院士制的由来和发展状况,很富有历史信息和知识性。作品结合院士制的沿革对许多院士人物的科学成果和科学人生状态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绘,这就使得一个可能被写得枯燥的对象有了人的情感精神及事业内容,成为一篇史迹翔实,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的报告文学作品了。《驻军香港》较为充分地报告了香港驻军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任务及组建过程中的有关内容,为我国收回香港主权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留下了一篇文学的记录。
方军的《我认识的鬼子兵》〔47〕,是一本奇特而又是十分重要的作品。作者是一个“八路”的后代。他利用在日本留学的空间,利用送外卖的机会,接触了一些当年的侵华日军,记录了他们对当时生活的经历和记忆,描述了这些人今天对那种历史行为的思想认识动态,并有许多新的资料和图片的收获。这些活的资料和历史实物见证,真实地记录了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透露出军国主义思潮在日本并未绝迹的信息。作品在一个极具个性化的创作方式下,为读者,为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史迹记录,确实难能可贵,值得珍视。
回顾过去,有时候是愉快,有时候是惆怅的。在回顾1997年报告文学创作的时候,惆怅的心情似乎更多一些。这是一种不满足的表现,是一种遗憾的表现。但是,它不是失望,不是遗弃,而是包含了更多期待的一种心情。现实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次真正历史性的变革过程中,这个过程可能会经历如同分娩一般的巨大痛苦。可是,正如同经历分娩的痛苦是为了新生命的诞生一样,这痛苦中是有着深情的期望的。这种从痛苦到新生的嬗变过程,是报告文学作家大有作为的极好机会。现在看来,报告文学创作的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所提供的可能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希望报告文学作家朋友们能够看到这些距离,很快地调整思维和行为方式,使自己真正参与到生活的变革洪流中去,在作品中用自己的观察和理性促进生活的进步,表现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