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二桩誓愿“血飞白练”的实现,彻底昭示了窦娥的冤情。但即使如此,从官府到民间,在往后的日子里,竟然没有一个人想到采取什么措施,以便抚慰窦娥的冤魂。这当然是再一次“论证”了这个社会的冷酷无情和该死。
监斩官为什么关键时刻无动于衷?为什么整个社会在窦娥冤杀之后麻木不仁?像这样的问题都只能结合贯穿全剧的“主人公的目的”来回答:因为不这样的话,窦娥就不能把“三年不雨、草木不生”的灾难降给楚州地区。
对于“三桩誓愿”内在奥秘所作的这些揭示,有助于我们达到这样的认识:那些惊人的情节不是人工能够想象出来的,诗人本着任何“深沉而强烈”的目的也不足以想象出这种惊天动地的文字。人们凭天性而觉得诗人的想象能够上天入地,而单单不敢想象主人公的神通。天才作品中的主人公与诗人远远谈不上是同一的。质言之,天才作品中不存在所谓诗人的目的(主题)。
认为诗是诗人抒写自己感情的结果,这是我们最根深蒂固的先天见解。蜜蜂生而筑巢,蜘蛛生而织网,为什么会如此?我们总是回答:是因为它们的本能。但是,所谓“蜜蜂的本能”是什么意思呢?蜂巢的成就应当归功于谁呢?蜜蜂没有什么本能,没有任何事物拥有什么本能。“蜜蜂的本能”其实是“本”通过蜜蜂、为了蜜蜂能够生存下去而表现出来的“能”。没有人糊涂得因为蜂巢而去歌唱蜜蜂,但我们却难以想象“本能”中的这个“本”是什么意思。蜂巢只是某种“本”之“ 能”的产物,而不是蜜蜂的产物;文学杰作也只是某种“本”之“能”的产物,而不是诗人的产物。文学杰作中的主人公就是具有“能”的那个“本”。科学的主人公概念是诗学成为科学的标志。
“郴江幸自(意为应当)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是秦少游的词《踏莎行》中的末二句。刘乃昌先生《宋词三百首新编》中对于这两句词的理解是:“郴江本应是绕郴山而流,为何流向遥远的潇湘呢?”[6](P118)叶嘉莹教授对于这两句词的理解是:“秦少游问的是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呢?这是无理的提问”。[7](P249)
古汉语中的“谁”有两个主要的含义:什么人、什么(即何)。让人感觉奇怪的是:二家不约而同地把词中的“谁”解成了“何”或者与“何”含义相同的“什么”。
另外,叶嘉莹教授的语译明显地把“下”字给漏掉了。至于刘乃昌先生,则是在“下”的位置上竟然插进了“遥远的”一词。总之,二家对于这个“下”字也是不约而同地有所疏忽,这也是值得深思的。
叶嘉莹教授在把“为谁流下潇湘去”理解为“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呢”之后,说出了一种惊人的见解:“那是对于天地的一个终始的究诘,那是有深悲沉恨的人才会发出这样对天地终始的究诘”。[9](P249)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正是这种惊人的见解在叶教授的眼前一闪之后,叶教授自己被这一见解给迷住了,以至于对于“下”字视而不见了。
叶教授把问题复杂化了。如果我们替叶教授在语译中补上“下”字,叶教授的语译就成了:“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下方的潇湘的水中去呢”。只是这么一来,叶教授就没有理由提出那条惊人的见解了,因为这样的语译所包含的问题不是什么“对于天地的一个终始的究诘”,而是简单的,甚至简单得可笑:郴江不流到下方的潇湘,难道能逆流到郴山的顶峰不成?
替叶教授补上“下”字,固然能使其理解显示出错误,但叶教授更大的错误在于用“什么”来解说词中的“谁”字。一旦补上“下”字,我们就看清了“谁”不能被理解为“什么”。所以,“为谁”只能是“因为什么人”,细言之则是“因为自己还是因为其他的‘人’”。
认为作品中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诗人自己提出来的,这是使诗学难以成为科学的一种障碍。在我看来,这两句词是一个天才悲剧。“郴江”是其中的一个主人公,其目的是要“绕郴山”,而“郴江绕郴山”是被暗示为理由充足的:郴江发源于郴山,郴山之于郴江,犹如母亲之于儿子,所以,“郴江绕郴山”就有如儿子依恋母亲,岂不是天经地义吗?此悲剧中的第二个主人公则没有化身为事物形象,但正是这第二个主人公向这第一个主人公提出了“为谁流下潇湘去”的问题:郴江啊,你到底是因为自己还是因为其他人竟然离开了你所依恋的郴山,而流到了潇湘之中?难道能是因为任何其他人吗?郴山怎么就永远不会因为任何人而下滑咫尺呢?告诉你吧,你“流下潇湘去”,与其说是因为有地势低下的“潇湘”存在,不如说是因为你自己——因为你是水,岂不闻“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吗?总之,“郴江流下潇湘去”乃是第二主人公对于第一主人公“郴江”实施的惩罚——利用所谓自然规律而实施的惩罚。进而言之,“潇湘”是用不着任何注释的,我们无需知道它们是湖南境内的河流,从理论上倒是可以这么说:它们乃是第二主人公为了惩罚第一主人公“郴江”而创造出来的、地势上处在“郴江”之下者。
叶教授忽略了“下”字、把 “谁”解为“什么”,然后又说“秦少游问的是无理”,说“为谁流下潇湘去”是“无理的提问”。当然,在叶嘉莹教授那里,“问的是无理”和“无理的提问”等等话头,是被用来对于作品进行肯定的,具体言之,叶教授认为:“有的时候,在诗词之中,是‘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7](P249)总之,叶教授不仅认为诗是诗人抒写自己感情的结果,而且认为那些优秀的诗句乃是诗人抒写“至情”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