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反抗绝望:清醒的理想色彩。鲁迅批判传统,批判自我,但不是虚无主义者,不是悲观主义者。他将希望放在未来,愿意以自己的身躯为铺垫,让下一代更好地前进。不愿意将自己的绝望传染给别人,尤其是青年人,这是他第一部小说集取名为《呐喊》的原因。他内心虽然困惑,行动却很坚定。
鲁迅思想的特点:1、深刻。首先,民族文化的缺陷确实对中国发展危害甚大,尤其是在鲁迅的时代,缺乏现代意识的民族文化,必须进行批判,引入西方现代文化。其次,他对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非常深刻,希望知识分子不满足于现状。2、犀利。鲁迅看问题往往能一语中的,非常准确,用语也很犀利。如将中国古代历史概括为“帝王将相的家谱”;如对梁实秋批评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不论对错,确实很入骨。以至于当时人都怕与鲁迅发生文字纠纷。3、彻底。“痛打落水狗”的风格,“一个都不宽恕”的决绝态度。立场上不是拖泥带水,也不模棱两可,而是旗帜明确,爱憎分明。
这些思想方面的贡献,加上以爱心和责任心为内涵的人格上的魅力,基本上构成了鲁迅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他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当然,这里我们只讲思想,不涉及他文学方面的贡献。
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鲁迅
关于鲁迅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有否定和肯定两种立场。有人认为我们已经走出了鲁迅的时代,已经不需要鲁迅的思想批判。有人认为我们社会是强调和谐,不应该出现鲁迅那么激烈的现实批判。我以为我们并没有走出鲁迅的时代,相反,时代的发展更显示了鲁迅人格魅力的伟大,鲁迅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依然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鲁迅的人格和思想对当代知识分子具有榜样和启迪的意义:
1、在道德精神上。鲁迅敢于对抗权势,用手中的笔为弱小者说话,不畏权贵,不为权力服务,表现出很强的道德人格精神。当前社会虽然总体上是向上的,经济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社会中的不公正(权力对正义的欺凌),如多方面的腐败。当前社会物欲文化盛行,许多人为金钱不择手段,惟利是图,应该受到批判。再一个,欺骗和虚假的文化依然广有市场,需要揭露和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在诱惑面前失去自我,失去道德的自律。知识者拥有比一般百姓更多的机会和文化权利,他的权利不在于获得更多,而在于对社会看得更清,能够有机会代表更多的人说真话,有更强的批判现实的勇气和更高的道德精神。这种批评不是反对社会,而是对社会的激励和促进。
2、在自我批评精神和发展意识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要依靠知识和文化,应该坚持文明发展的方向,但知识分子不能依赖现有的知识,应该有发展意识,更新自己。知识分子对自我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应该进行不断的自我启蒙。举例来说,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要有强烈的本土关怀意识,不应该高居于大众之上,尤其不应该与普通大众相隔膜。在当前社会中,不应当允许大众不信任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很少联系大众的现象存在。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精神资源应该是现实,应该以关注现实赢得大众的信赖和支持,共同对抗社会转型期的黑暗面和物欲文化。
其次,鲁迅思想对当代文化有总体启迪意义。鲁迅对民族文化缺陷的深入批判,在今天有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惰性在今天依然普遍地存在,而且,不只是存在于大众,而是存在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所有国民。应该有这种文化批判的自觉,要用现代意识来代替。比如说强烈的等级观念,由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深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缺乏平等和民主意识,缺乏这方面的要求。当前与腐败直接相关的“一言堂”制度,事实上与我们许多人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关。再如男尊女卑,再如我们民族缺乏更普泛的人性关怀意识等,都与文化缺陷有关。
继承鲁迅与超越鲁迅
除了要继承鲁迅,还需要发展鲁迅和超越鲁迅。鲁迅也有局限。毕竟我们距离鲁迅的时代已经快一个世纪,许多新的事物、新的变化,需要思想的发展。指出鲁迅的局限并无损于鲁迅的伟大,但只有超越鲁迅,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才能有发展。否则,如果一直生活在鲁迅思想的“树荫”之下,社会文化将难以得到发展,这也是鲁迅所不愿意看到的。
1、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全面认识。鲁迅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采用比较极端和全面的批判行为可以理解,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姿态有必要性。但是,今天看来,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客观冷静,克服当时的极端处和片面处,对之进行纠偏,将继承和批判相合一。我们应该是文化批判和文化自信的结合。任何民族都有缺陷,中华民族能够这么顽强地生存下来,思想必然有其优点。
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要进行更客观的研究和甄别,明确我们的文化传统到底何为优何为劣,不是人云亦云,不是走两个极端:或者盲目地维护传统,或者彻底批判。在今天,我们应该比鲁迅时代更客观更全面地看传统文化,应该明确何者弃之、何者保留。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说比鲁迅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要更好,才能说超越了他们。但现在我们还做得很不够。
2、文化批判和制度建设相统一。“五四”文化侧重于文化批评,也就是比较“虚”的一面,太看重和强调文化批判的作用,忽略了知识分子的制度建设和实干性的一面。等而下之,文化批判已经成为了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社会责任的借口和托词。以乡村问题为例,“五四”一代人包括鲁迅,都是文化批判多而制度建设少,深刻但是有缺陷。其实,制度建设有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比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对今天的知识分子应该有启迪。对于今天的乡村来说,最需要的是文化建设,是制度建设。
3、对鲁迅个人更客观的评价。他不是完人,性格上有偏激处,其批评有时候过于激烈和片面。如对中医的完全否定态度,批评京戏是“男人扮女人的艺术”,就有欠科学和客观之处。当然,对他要多些历史的理解,但没有必要神化。尤其是不能始终固守鲁迅,似乎不能越雷池一步。我们只有具有自觉的超越意识,只有在继承鲁迅的思想和人格精神上,对自己有更高的精神期待,才能承担起知识者的职责,我们的文化才可能更为现代,我们社会也才会走进一个更新的时代。